会议回顾 | “苏轼及唐宋士大夫与南华禅寺”学术研讨会圆满举行
2025年9月20日至21日,“苏轼及唐宋士大夫与南华禅寺”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韶关市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办,并得到了广东南华禅寺的大力支持。
唐宋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儒释道三教深度融合,士大夫阶层与佛教寺院之间的互动空前活跃,不仅推动了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也深刻塑造了中国士人的精神世界与文化实践。南华禅寺作为禅宗根本道场、六祖惠能大师驻锡之地,自唐代起便成为士人参访、清修、交流乃至文学创作的重要空间。苏轼,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本次会议以苏轼为焦点,研讨内容涵盖文献考证、思想阐释、文化比较等多个面向。会议为重新发现禅宗文化与士大夫精神交互影响的意义,也为当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北京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宗教学系王颂教授,长江学者、浙江师范大学张弘教授,长江学者、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引驰教授,长江学者、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李小荣教授,长江学者、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冯国栋教授,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院长邱高兴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马茂军教授,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孙尚勇教授等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30余人,以及南华禅寺方丈、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法广法师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研讨会特设对谈环节,由四川大学孙尚勇教授主持。法广法师首先回顾了南华禅寺与苏轼的历史因缘,提出应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传承古圣先贤的生命智慧,充分发挥禅文化的当代价值。张弘教授综合中古时期的政治形势与民族特点,重点分析了南宗禅的北传过程。他特别指出了唐宪宗赐谥六祖惠能背后的政治意图,即借此维护南方社会的安稳以更好应对来自北方的军事、外交压力。陈引驰教授从佛教地理空间的变化、儒佛文化的交融等角度,分析了南华寺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惠能禅的兴起改变了既往佛教“北强南弱”的基本格局,并对唐宋文人的精神世界以及文学创作产生深刻影响。邱高兴教授从支遁与王羲之、李白与天台山两个案例说起,讨论了佛教与士人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佛教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重要精神寄托,佛教所传之处也是古代文化精神的凝结之处。马茂军教授以“感悟东坡,感悟禅宗,感悟岭南”为题作了发言,他认为禅宗代表了岭南地区的基本性格,苏轼在这一环境下浸润生活,其人生观受到这一宗教氛围的深刻影响。
与会学者共进行了五场论文发表。论文主题广泛且深入,既有对苏轼与南华寺因缘的系统梳理,也有对其文学与佛学思想的深度解读。朱刚教授的报告题为《苏轼与南华寺》,详细考述了苏轼写给南华寺住持的两组尺牍。李小荣教授梳理了苏轼《岐亭戒杀诗》的传播过程,并强调晚明居士佛教复兴促进了该诗的经典化。张煜教授重点分析了陶渊明、白居易对于苏轼的深刻影响,并指出苏轼在精神气质与文学创作上对二人既有取法又有超越。张海沙教授聚焦于苏轼的“空”观,认为苏轼在佛教影响下已进入非有非无的空境,并创造出空灵飘逸的艺术境界。夏德美老师着重阐发了苏轼《追和沈辽赠南华诗》中的生命境遇,并指出其在中国精神史上的重要意义。赖岳山教授对苏轼的“性情论”做了详细论述,并提出其在中国哲学史上处于关键地位。林健老师通过梳理苏轼所参与的佛事活动,讨论了其布施供养观。冯川老师系统分析了苏轼一生的佛道交涉经历,指出其文学作品中常有禅、道杂糅之现象。闫磊老师由“苏轼的因言获罪”出发,讨论了唐宋转型期士大夫由“公论”向“私语”的内在转向。
会议的论题还由苏轼扩展至整个唐宋士大夫群体与禅林文化的多元互动。冯国栋教授由《景德传灯录》的版本比勘出发,重点分析了其背后所蕴藏的历史动因。他指出东禅寺本据《天圣广灯录》增补临济宗有关的诸多记载,是形态独特的《景德传灯录》版本,这显示了宋代初年临济宗发展传播的实态。张勇教授剖析柳宗元所撰曹溪碑文的深意,认为柳宗元本着“黜异蹈中”的原则,有意避开“法衣”与“顿悟”这两个敏感字眼,重点申明惠能禅的“中道”立场与“性善”特征,从而实现其会通禅宗南北、会通禅教,进而会通儒释之目的。国威老师探讨宋代士人在南华寺“革律为禅”中的作用,指出改革后的南华寺在宗派学风、寺主产生方式等方面焕然一新,这强化了其禅宗祖庭的地位。杜敬婷老师关注宋代僧侣如惠洪对东坡的禅化书写,认为惠洪在对东坡的记忆中寄寓了自身的遭际与宗教身份等生命课题,并藉此将对苏轼的悼怀转化为对自身的安顿。侯本塔老师论及词体在禅林的传播与接受,归纳出佛教僧人融摄宋词的三种方式,即语汇吸收、成句运用和全篇演绎。杨祖荣老师从“文学与空间”角度重构苏轼的南华寺书写,由此探讨在贬谪背景下,宗教神圣空间与士人精神世界之间的双向建构。林啸老师聚焦于禅宗史上的顿渐之辨,以惠能《坛经》中的“无念”思想为理论枢纽,结合苏轼的诗文作品,考察“无念”在其思想与创作中的印记。马熙老师特别关注《文苑英华》中的寺记与院记,并强调院记体类的独立透射出唐宋佛教寺院制的根本性变动,即院制的兴起。廉皓晨老师由《佛祖统纪》中涉及柳宗元的一处实质性异文出发,讨论了柳宗元等士大夫进入佛教史书写的历史进程,并强调了版本比勘对佛教研究的重要意义。
此外,与会学者们还将视野拓展至佛经故事的流传演变、禅门公案的文学解读、文士僧侣的交往机制,以及儒释道交融背景下文学生成与思想变迁等宏大议题。孙尚勇教授综合考虑佛教运用故事的逻辑及佛教发展的历史,将佛经故事分为三大类别,并强调编纂“汉文大藏经故事索引”对推进佛教故事研究深入拓展具有重要意义。范晶晶老师对佛经“眷属叙事”做了文体学的分析,认为这类叙事不仅为俗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还为话本小说与章回小说的结构提供了借鉴的灵感。赵文老师以通行本《碧岩录》为基础,深入探讨第四十八则公案背后的隐喻,以及《碧岩录》作者圆悟克勤试图为我们展示的禅旨。孙国柱老师则讨论了苏轼的圆融境界,认为苏东坡是传统中国人的代表形态之一,其圆融的生命境界具有独立性的文化典范意义。
本次研讨会真正实现了多学科、多视角的交叉对话,既有文献的考辨,也有义理的绎思;既有个案的深耕,也有脉络的把握,为我们理解苏轼等唐宋士大夫和南华禅寺的悠久历史提供了全新视角与丰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