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讲座回顾 | 王庆节:从“存在与时间”到“道与时间”



 

 

326日,由北京大学哲学系、道家研究中心主办,台泥(英德)水泥有限公司赞助的第十六届严复学术讲座“从‘存在与时间’到‘道与时间’”在北京大学第二教学楼306教室顺利举办。严复学术讲座旨在纪念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曾担任京师大学堂末任总监督暨北京大学首任校长的严复先生,邀请海内外著名人文学者发表演讲,以促进台海两岸和国际学术交流,弘扬人文精神。本次讲座由澳门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王庆节教授主讲,北京大学哲学系吴增定教授主持。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陈鼓应先生、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程乐松教授、道家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郑开教授、副系主任孟庆楠长聘副教授出席了此次讲座。校内外师生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积极参与并热烈讨论。

 

图1  讲座现场

 

在报告开始前,陈鼓应教授为本次讲座致辞,深情回顾了严复学术讲座的历史,高度赞扬了王庆节教授的学术成就,表达了对于本次讲座的热切期待。

 

图2  陈鼓应教授致辞

 

紧接着,王庆节教授以“从‘存在与时间’到‘道与时间’”为题展开报告。王教授借助近些年来出土文献的发掘和整理成果指出,因为避汉文帝刘恒之讳,《老子》中的“恒”字被“常”字所取代,这绝非仅仅是一个偶然的历史事件,更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哲学事件。“恒”的本源意涵是在流行变动中的中道平衡,万物之道的时间性恒久体现为生长消息、循环往复、绵绵不绝、生生不息的过程。与之有别,“常”的含义是经常、不变和常规,“恒”与“常”代表了关于道的时间性的两种不同的理解模式。

王教授认为,时间是万物之道或存在得以运行、彰显和展现的源初境域,而道与时间的关系却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为了对老子“恒道”或道的时间性概念进行哲学性探究,开辟出一条中国哲学形而上学思考时间与存在的新路径,王教授首先概述了海德格尔是如何通过对时间进行存在论分析来在西方哲学中重新发问存在问题的。

 

图3  王庆节教授进行报告

 

王教授随即指出,海德格尔的思想之旅可以归结为重新提出存在问题,这一发问始终遵循着深入思考时间和时间性问题的方向。王教授区分了通常被认为是“同义异源”的两个德语词——“Zeitlichkeit”与“Temporalität”。前者可以按照通常译法译为“时间性”,海德格尔将其作为亲在的存在意义得以展开和显现的存在论境域。后者更加复杂,既意味着将时间性作为发问存在的超越论境域,又意味着对存在论历史进行现象学的拆建;从全部的海德格尔思想内核及其发展来看,“Temporalität”还是让任何存在得以存在起来的境域,王教授在此意义上将其称为“时间形态”(tempology)。

在王教授看来,海德格尔关于“存在与时间”的探讨,适足以为我们理解中国哲学中的“道与时间”提供新的视角。在中国哲学传统中,随着历史上的“恒道”被“常道”所取代,时间被预设为物理事物运动关联和历史事件的客观流逝。在此框架内,实体被划分为“常”与“变”两大类,存在“有名”与“无名”两个领域,形上与形下形成了绝对的区隔和鲜明的对比。这样,“道”就被赋予了“超时间—空间”的绝对实体的属性。然而,与“道”相关联的原初词汇并非时间之外或超越时间的“常”(恒常),而是在具体时空流变之中的“恒”(持久或经久),中国大道的传统形而上学设定需要被重新审视。

 

图4  王庆节教授进行报告

 

最后,王教授以《老子》一章“常无欲”和“常有欲”、二十五章“四大”为例,在详细梳理以往的解读分歧的基础上,从先前较为忽略的时间性的“恒道”角度提出了关于文本的新读别解。王教授的解读既在哲学上连贯、易于理解,又与潜在的哲学问题紧密相连,为中国形而上学关于存在或道的探讨带来了新颖而独特的视角。

报告结束后,现场和线上听众围绕王教授的报告内容进行了踊跃提问。针对“恒道”与“常道”的区别、“恒”与“久”的异同、人的感知能否接触到自然本身、关于空间的理解及其与时间的关系等问题,王教授做出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与回应。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幕。

 

图5  现场学者合影

 

 

供稿 | 瞿欣畅

摄影 | 李欢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