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回顾|“张岱年先生的哲学古典学、人生哲学和文化哲学研讨会”暨“张岱年先生诞辰115周年、逝世20周年纪念会”在北京大学举办
2024年12月21日,适值张岱年先生诞辰115周年、逝世20周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清华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华孔子学会和张岱年学术思想研究会在北京大学共同主办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以“张岱年先生的哲学古典学、人生哲学和文化哲学”为主题,旨在缅怀张先生的学术成就与人格风范,继承并弘扬其在中国哲学研究中的开创性贡献。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七十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张先生思想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展开了深入的学术研讨。
图|全体合影
一、开幕式
21日上午,大会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拉开序幕。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孟庆楠长聘副教授主持。在开幕式上,北京大学哲学系党委书记束鸿俊老师代表北京大学哲学系向参加本次大会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对本次会议寄予厚望,指出要在张岱年先生的学术精神指引下为中国哲学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唐文明教授表示,张岱年先生思想的反思性与创新性使后来学者深受启发。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国际关系学院初晓波教授高度评价张岱年先生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做出的重要贡献。中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陈来教授指出,张岱年先生的著作体现了确立中国哲学自主性的努力,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王中江教授表示,张岱年先生秉持开放的态度,围绕中国哲学对时代问题的回应做出了重要发明。张岱年先生哲嗣张尊超追忆父亲的教诲,讲述了张岱年先生热忱学术、敢于创新的事迹,以诚挚的语言表达了对张岱年先生的缅怀。
在主题报告环节,北京大学张学智教授从“综合的物本论”入手,揭示张岱年思想的特质与名称。澳门科技大学刘仲林教授重点关注了张岱年的“综创论”及其丰富的大众实践。上海师范大学张允熠教授则围绕“综合创新论”来阐明张岱年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中国人民大学向世陵教授从细处着手,讲解了张岱年有关孝悌道德的论述。兰州大学范鹏教授回忆了八十年代问学于张先生的往事,并梳理了张岱年的文化观。黑龙江大学柴文华教授则从方法论问题入手,探究了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研究的基本方法。
图|开幕式现场
二、分组讨论
21日下午,与会学者分别前往四个分会场展开分组研讨。
【分会场一】
第一组讨论由中国政法大学王威威教授主持。北京大学郑开教授根据“德”、“道”、“理”三个概念将中国思想史、哲学史分为三个时期,阐述了张岱年范畴史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意义。北京大学王东教授强调,我们今天应当从新时代、新高度重新学习和发现张岱年,并指出其思想主线是“融汇中西马的综合创新论”。河北大学程志华教授认为张岱年以中国哲学史研究为出发点建立了史料学、范畴学和方法论的理论,可称为“中国哲学古典学”。四川大学张培高研究员具体分析了张岱年与冯友兰对《大学》《中庸》成书判定的异同及其原因。
图|分会场一现场照
第二组讨论由中国人民大学李若晖教授主持。上海师范大学樊志辉教授围绕“旧学新知”与“华夏新统”,说明了张岱年在中国现代哲学谱系中的位置。中国政法大学王心竹教授指出了《中国哲学大纲》的创见,包括“以问题为纲”、基于中西比较的视野梳理中国哲学的特点、开创分析而综合的研究方法等。湖北大学周海春教授从张岱年的“对理”思想出发,探讨了中国新哲学需要什么样的普遍意向性的问题。复旦大学徐波副教授考证了潘富恩与张岱年的师从交往事迹,认为两位先生所传承的为人、为学精神是我们应当继承并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南昌大学张新国教授从道德的根本原则、本体基础和辩证认识等方面详细阐发了张岱年的道德论。
图|分会场一现场照
第三组讨论由南昌大学张新国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李若晖教授认为今天的经学研究应当包含小学、经学和哲学三个层次,并以《毛诗大序注疏》为例,具体考察了其中的一些问题。中国政法大学王威威教授提出,道物关系、形名(名实)关系、同异关系等是先秦各家(尤其是道家、法家)政治哲学的根本问题。湖北大学姚才刚教授评析了刘述先从“理一分殊”的角度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所做出的反思和重构。北京师范大学蒋丽梅副教授分析了《庄子》中对于“静”的境像化诠释与关联性诠释,并讨论了“动静相对”如何成为“静”语义的主流。
图|分会场一现场照
【分会场二】
第一组讨论由中国人民大学刘增光教授主持。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陈寒鸣教授介绍了张岱年与侯外庐及“侯外庐学派”的学术情谊,强调了思想史与哲学史的互补关系。北京语言大学杜运辉教授报告了张岱年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澳门城市大学王忠教授以《葡萄牙东波塔档案馆藏清代澳门中文档案》为对象进行研究,探讨了文化综合创新的机理与条件。南京大学翟奎凤教授从《周易》的角度讲述张岱年论中华民族基本精神及时代新思考。湘潭大学方红姣教授报告了张岱年对胡宏思想的诠释。
图|分会场二现场照
第二组讨论由南京大学翟奎凤教授主持。南京林业大学韩立坤教授区分了“宇宙论”与“中国宇宙论”,对张岱年“宇宙哲学”思想的整体进行探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盛珂教授讨论了张岱年的伦理学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刘增光教授论述了张岱年对中国哲学“知识论”图景的构造。陕西师范大学曹树明教授探讨了张岱年从气论到新唯物论的理论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气论的现代诠释与创造性转化。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李伟波副研究员从气学到实学的角度,说明了张岱年对中国实学的历史性贡献。
图|分会场二现场照
第三组讨论由南京林业大学韩立坤教授主持。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迟成勇副教授探讨了张岱年晚年“人生之道”的文化意蕴。中南大学胡栋材副教授讨论了从马克思到张岱年的思想继承与转化发展,将二者并称为两种“新唯物论”。黄冈师范学院陈松副教授就张岱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想起点进行发言。湖南科技大学黄兆慧老师探讨了张岱年的语言哲学思想。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张代霖以“论张岱年早期对新唯物论的新诠与扩大”为主题进行了报告。
图|分会场二现场照
【分会场三】
第一组讨论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孙伟研究员主持。衡水学院学报编辑部曹迎春副主编代表《衡水学院学报》对学报近十年“张申府与张岱年研究”的专栏文章进行了综述讲解,她指出该专栏已开办10年,是目前二张研究的重要学术阵地。北京师范大学王楷教授从张岱年先生主编《中华的智慧》书目切入,分析了张先生作为哲学史家对民族精神的自觉继承与发扬创新。中国政法大学秦晋楠副教授以胡适、冯友兰、张岱年为中心,分析了中国哲学方法论中的“世界哲学”问题,讨论了作为世界哲学的中国哲学之可能性。天津师范大学于慧玲副教授通过考察张岱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治学思路,阐述了张先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及其当代价值。北京体育大学贾桠钊副教授以“两一”为基本线索,从话语、体系、内容、路径四个方面阐述了张岱年对中国化辩证法的建构。河北大学赵蕾老师考察了张岱年的哲学方法论,用“创造的综合”来提领张先生的哲学贡献。
图|分会场三现场照
第二组讨论由北京师范大学王楷教授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孙伟研究员探讨了荀子思想中的“学”、“思”、“心”等概念的关系,从“征知”、“统类”与“虚壹而静”三个方面分析了荀子认识论中的辩证法。南开大学叶树勋教授分析了儒家哲学中的“自我”问题,指出儒家哲学中“自我”的基本形态主要包括构成性、交往性和反身性三种向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常会营副研究员以当代中国哲学中的“现象学现象”为切入点重新探讨了“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张辉老师考察了熊十力对哲学与经学关系的论述,对经学何以成为哲学进行了探讨。
图|分会场三现场照
第三组讨论由复旦大学徐波副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胡士颍副研究员探讨了近代以来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发展过程,梳理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与中国哲学学科、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联系与张力。兰州大学李新潮老师考察了张岱年对“第二个结合”的思想探索及其对当代的哲学启示,并由此阐发了张先生的马克思主义观。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杨小宁分析了张岱年综合创新的文化观,将之概括为“两个结合”的文化先声。广州体育学院王美定老师从张岱年哲学建构的角度,阐发了《天人五论》的哲学性质与创新价值。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蒋晔副秘书长以天下“大同”与天下“兼和”为关键词,讲解了张岱年的治学理念和人生理念,指出张先生是将人生实践与哲学思想相统一的典范人物。
图|分会场三现场照
【分会场四】
第一组讨论由南开大学叶树勋教授主持。北京邮电大学邱楚媛老师梳理了张岱年关于治学的四点方法论主张——审其基本倾向、析其辞命意调、察其条理系统、辨其发展源流。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王蕊介绍了张岱年20世纪30-40年代的王船山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李煌揭示了张岱年文化创新观的马克思主义本质。中央民族大学吴宝麟助理研究员讨论了《周易》古经中的“声象”问题。武汉大学博士后李宇分析了《管子·轻重己》篇的知识生成机制。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左明家则关注张岱年哲学方法论的内在结构及逻辑展开。
图|分会场四现场照
第二组讨论由北京大学王鑫长聘副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博士后王一鸣探讨了中国哲学开端时期的人性论研究方法。西安石油大学张瑞元老师从身心修炼视域切入,分析了张载的变化气质论。湖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刘文鹏报告了湛若水的礼经学体系。河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郜慧敏分享了关于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思考。
图|分会场四现场照
三、闭幕式
闭幕式由中国哲学史学会张岱年研究会秘书长、北京语言大学杜运辉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郑开教授作总结发言。
图|闭幕式现场
郑开教授表示,本次会议规格高、内容充实,是纪念张岱年先生的重要学术盛会。会议不仅延续了“张岱年先生学术讲座”的传统,还通过多领域、多视角的深入研讨,进一步挖掘了张先生思想的时代价值与学术影响。他强调,未来将继续推进“张岱年先生学术讲座”等品牌活动,将其打造成中国哲学领域的高端学术平台,为中国哲学的创新与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学术传承与时代进步贡献更大的智慧与力量。
至此,“张岱年先生哲学古典学、人生哲学和文化哲学研讨会”暨“张岱年先生诞辰115周年、逝世20周年纪念会”圆满落幕。
供稿:
文字:张沛钰、李喜阳、杨启帆、瞿欣畅、袁迪、
贾子菡、高金鹏、程鹏源、冯莉
图片:王可欣
海报:马天威
审核:孟庆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