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2024年度世英哲学奖获奖学者荣誉讲座”在北京大学举办

 

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北京大学美学美育中心共同主办的“世英哲学奖获奖学者荣誉讲座”第一讲“作为哲学手艺的描述(上):经验与概念之间”及第二讲“作为哲学手艺的描述(下):思想图式”分别于2024年9月25日及9月29日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举办。本次系列讲座由世英哲学奖2024年度学术成就奖获得者、中山大学哲学系陈少明教授主讲。本系列讲座第一讲由北京大学哲学系程乐松教授主持并与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研究院院长杨立华教授共同担任评议人,第二讲由山西大学哲学学院梅剑华教授担任主持,北京大学哲学系韩林合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浩军教授评议。

“世英哲学奖”是在当代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教育家张世英先生亲自指导下,由中国泛海公益基金会于2016年9月在北京大学设立的学术奖项。其宗旨是赓续张世英先生的学术精神和思想品格,奖励在哲学和美学领域作出了重要原创性贡献的学者。“世英哲学奖获奖学者荣誉讲座”将成为“世英哲学奖”系列学术活动的一部分,讲座将聚焦获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学术前沿,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定期结集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汲传波总主编出席了此次系列讲座开幕式并致辞。北京大学校内外多个院系的师生积极参与了两次讲座。

 

0E2A8338

 

陈少明教授在讲座中以“作为哲学手艺的描述”为主题,层层推进,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和观点。通过对哲学思考案例和不同主题的检视与分析,陈少明教授在经验的特质、抽象的限度、作为哲学工具的概念、哲学描述的诸种形式和限制等问题上做了新颖且细致的阐述。这一系列讲座延续并实质推进了陈少明教授“做中国哲学”的学术主张,并形成体系化的哲学立场,以此拓展新的哲学论域。

 

AX7I0247

 

本系列讲座的第一讲聚焦“经验与概念之间”,提出了“哲学描述”的问题及其与哲学工作之间的紧密关系。陈少明教授从哲学的抽象与晦涩入手,提出其面对的挑战和误解。哲学概念化表达的抽象性构成了人们不喜欢哲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使哲学可以被更多的人接受与了解,一种基于具象经验的“描述”技艺对于“做哲学”就尤为紧要。

理解作为哲学技艺的“描述”需要首先明晰“抽象”与“具象”的区别与联系。在分述完东西方文化传统对“抽象”的不同理解后,陈少明教授以毕加索《牛的变形图》为例,形象地展示了“抽象”作为一种行动是如何逐步简化牛的“具象”的。毕加索对抽象过程的直接展示可以说明被高度抽象的晦涩概念为何成为理解的障碍。作为抽象操作结果的“概念”脱离了其得以产生的原初经验,而原初经验恰恰是每一个人所能直接通达与理解的。对于鲜活经验的“描述”之所以重要,乃是因为这一技艺构成了联结鲜活经验与概念的枢纽。

以此为基础,陈少明教授说明了应当如何践行“描述”的技艺。以《庄子·齐物论》刻画的“庄周梦为蝴蝶”为例,说明了在“描述”时应当更多地使用直观生动的名词与动词来刻画经验,其目的在于通过一种场景化、情节化的描述激活每个人的身心体验,避免使“描述”沦为疏离于生命体验的概念推演。

为了更为清晰地展现“描述”在哲学中的基础作用,陈教授以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展开的哲学怀疑乃是基于对经验的“描述”为例,具体地说明了“描述”对于非经验主义哲学家进行哲学思考的重要性。此外,陈少明教授还提及维特根斯坦与现象学派在上世纪自觉地使用“描述”进行哲学研究的做法,更加充分地说明了“描述”并非某一个学派和理论立场的工具与自留地,而是一种普遍的、做哲学的手艺。

鉴此,陈少明教授从概念的功能出发,反思了概念给思想运作带来的局限。显然,概念作为理性塑造秩序能力的表现,可以使人们为纷繁杂多的经验赋予简明的秩序。这体现了以少御多,用简单的结构统摄、控御的杂多经验的“权力结构”,而“形而上学”则是这种“权力结构”的知识性倒影。由此,“形而上学”对本原概念的关注与讨论,便使自身疏离于作为其来源的鲜活经验。

 

AX7I0271

 

以此讨论为基础,陈少明教授强调,如果我们能够恰当地践行“描述”的技艺,便可能使经验释放出更为广阔的哲学空间。当然,“描述”技艺作为一个论说主题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也要求对“描述”本身展开进一步的描述。在第一讲的评议环节中,陈少明教授围绕“概念”对于哲学表达是否依然必要,“形而上学”诉诸的统一性建构在当代哲学是否依然具有意义等问题回应了评议人的点评和提问。

 

AX7I0249

AX7I0256

AX7I0266

 

在以“思想图式”为论题的第二讲中,陈少明教授首先回顾了第一讲对“描述”与“非描述”的界定对于哲学工作的价值,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了更细致的分析和讨论。陈少明教授聚焦哲学“描述”的三个核心问题:“描述”如何与哲学有关?“哲学的描述”如何塑造经验及其意义?“哲学的描述”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有价值的手艺?结合各种哲学工作和思考的案例,逐一展开分析说明。

 

AX7I0279

 

经验是“描述”最重要的对象。就“描述”与经验的关系而言,陈少明教授首先区分了“经验”与“经历”,“经验”是特指一种能够留存在我们精神世界中的“经历”,一种对于我们具有意义的记忆。这种记忆能够为“描述”提供素材。反之,“描述”并非是对“经验”如实的直播,而是对“经验”的选择性表达与再塑造。“描述”塑造经验的主要方式有“哲学的描述”与“非哲学的描述”两种。与“非哲学的描述”相比,“哲学的描述”因其在操作中完成的“虚构”而区别于“历史的描述”。这种虚构既不是对具体情节的刻画——这与文学描述相异——又不是对事实的抽象记述,而是一种对处于经验具象与纯粹抽象二者之间的“类型化的现象”的描摹。

与此同时,“哲学的描述”对于经验的塑造过程是生动而活泼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意义上的随意性。“哲学的描述”遵循三种机制,体现为分类与结构化、对比显示、跨时空拼接三种“思想图式”。经由三种“思想图式”,“哲学的描述”不仅能够塑造经验,更重要的是能够赋予经验以哲学的品质。陈少明教授继而为“哲学的描述”的论证功能做出了类型学的区分,他强调的论证功能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将直观经验感受构造为论据;提供论证理由;通过思想实验的方式形塑问题;通过隐喻的方式提出问题。

 

AX7I0275

 

“哲学的描述”无疑是重要的,也是受限的——“哲学的描述”始终是一种智性和方法运用能力的挑战。“哲学的描述”提供的是居于经验具象与纯粹抽象之间的“类型化的现象”,是否能够恰如其分把握描述的“度”,才是成功与否的关键。对于“度”的把握,需要我们对“哲学的描述”进行长期的运用与实践。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哲学的描述”是一门需要通过精心的设计与不断地操练才能臻至娴熟的手艺。由此,对“哲学描述”的关切可以呼应“做哲学”的方法视角,陈少明教授区隔了“哲学”的两种效果:改变世界观,或成为哲学家。前者需要自身的观念更新,而后者需要哲学的手艺。如果能够让思想更有质感,让哲学更像艺术,哲学的手艺或许是一种有价值的存在。

 

AX7I0280

 

讲座之后,陈少明教授围绕“原因”与“理由”的区别,“描述”与“分析”的区别等主题对主持人及评议人做出了回应。

 

AX7I0283

AX7I0291

AX7I0295

 

据悉,“世英哲学奖获奖学者荣誉讲座”后续系列讲座将陆续推出,以此努力赓续张世英先生的学术精神和理论创新追求,推动学术前沿的讨论,拓展哲学及美学研究的影响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