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讲座回顾 | Volker Drecoll:Augustine's Eschatology



2024415日(星期一)下午点,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成功举办“奥古斯丁的终末论(Augustine's Eschatology)讲座,本次讲座邀请了德国图宾根大学(Eberhard Karls University of Tübingen)教授、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邀教授德承高(Volker Drecoll)教授主讲,于李兆基人文学苑3号楼109会议室召开,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飞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周伟驰和香港中文大学助理教授任卓贤担任评议人。

讲座开始之前,吴飞老师首先对德承高教授、周伟驰老师和任卓贤老师的到来以及各位同学的参与表示热烈欢迎。

德承高教授以对一张审判画像的解读引入本次报告,本次报告共分成如下五个部分: 

图为德承高教授对末世审判画像进行解读

在讲座的第一部分,德承高教授首先就他使用的核心文本(上帝之城)中的核心篇章做了一个简要的介绍,并指出奥古斯丁在这本书中涉及到对基督教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回应。

随后进入对上帝之城第20章有关末日审判的讨论。首先,根据旧约与新约中的相关经文,德承高教授对于两次死亡与两次复活进行了辨析,并据此阐明了在基督教视角下生命的三个阶段,以及奥古斯丁是如何据《启示录》20章的内容拒绝了诸如“千禧年主义”等错误倾向。在这一部分,德承高教授阐发了奥古斯丁是如何使用了常被归为多纳图派异端的提克纽斯(Tyconius)的思想,并与他本人的想法结合,尝试在末世论的语境下,对于教会成员、被拣选的人、真正得救的人之间的张力做出回应。

接下来对永罚的第21章文本进行处理。永罚使基督教的末世论存在一个世界终结时的善恶二分,这很容易联系到奥古斯丁所要努力克服的摩尼教倾向,因此德承高教授首先对摩尼教的善恶二元论与末世观进行了介绍,并区分了奥古斯丁的理论中与摩尼教不同的地方,比如身体在永罚中的参与等。在这一章处理的问题中,体现了奥古斯丁回应的双重性。对于基督教外部的柏拉图主义者的质疑,德承高教授指出,奥古斯丁阐明了上帝创造的世界中容许并且会做出理性所能理解的自然法则之外的神迹奇事,其中就可以包括灵魂在火中燃烧;对于基督教内部,特别是奥利金派,奥古斯丁驳斥了他们的种种因为难以处理基督徒的罪的问题而将惩罚说成非永久的观点。

图为德承高教授对第三部分的内容进行报告

在第四部分,德承高教授结合第22卷的内容,以身体的复活和拯救为核心关切,介绍奥古斯丁关于永生的观点,强调其“肉身转向(bodily turn)”。其中包含①上帝在宇宙和历史中的不同存在模式,以及由此所涉及的奇迹,从中表明上帝对于自然的超越;②柏拉图主义、基督教内部关于肉体复活的争论;③灵魂和身体一同得救;④永生作为对于上帝的直观以及最终的自由状态:除了爱之外,渴望、不确定性、恐惧甚至信仰等都不再持续,在罪中不再有快乐,记忆中依然包含恶的内容,但心灵在面对这些记忆时能够保持平和。

德承高教授从三个方面对奥古斯丁的终末论进行总结。在历史观层面上,末世意味着最终和平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在人类学层面,关注奥古斯丁在复活问题上的身体转向,以及永生中善好情感的留存;在预定论的层面,末世意味着上帝的预定对于现实的历史的恶的克服。

图为吴飞教授(左),周伟驰老师(中),任卓贤老师(右)

 

最后,三位老师与德承高教授就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图文:于展、朴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