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片新闻

党团风采|溯源红色记忆 聚力科创未来——哲学系师生党员赴十三陵水库与新燕园校区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增强跨学科交流与科技创新意识,2025年10月28日,由党委书记束鸿俊老师带队,离退休党支部、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组织党员代表赴十三陵水库与北京大学新燕园校区,联合开展“溯源红色记忆,聚力科创未来”主题党日活动。

活动通过支部间结对共建的形式,结合沉浸式参观与座谈讨论,引领师生党员重温十三陵水库建设中党领导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奋斗史,畅谈新燕园校区相关院系与哲学系跨学科、跨领域合作创新的前景,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提升哲学系党组织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一、水库寻迹:在奋斗史诗中淬炼初心

 

早晨的十三陵水库畔,秋阳为紫色安山岩护坡上的“十三陵水库”五个金字镀上暖意,这是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珍贵笔迹。师生党员首先走进水库展览馆,一张张黑白照片、一件件斑驳实物瞬间将时光拉回1958年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160个昼夜,40万人自带干粮、不计报酬,建成了比昆明湖大20倍的水库,这是真正的人间奇迹!”讲解员指着工程进度图介绍道。


 


“九兰组”事迹展区,师生党员们驻足良久。展柜中留存的粗布手套与夯锤痕迹,无声诉说着郝玉兰等九位女青年乡亲们一起日夜奋战的故事。不远处的“领袖与群众”展区,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以普通劳动者身份挑土筑坝的影像,让在场党员深受震撼。

随后,师生党员来到水库纪念碑公园,在气势恢宏的十三陵水库纪念碑前整齐列队,驻足瞻仰。建国初期劳动人民鼓足干劲、众志成城、移山造海的气魄,深深震撼了师生们的心灵。


 


二、燕园探新:在科创图景中明确使命

午后,新校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支持下,哲学系师生党员前往北京大学新燕园校区参观。这座坐落于马池口科学小镇核心区的校园,正以蓬勃姿态诠释着“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发展理念。师生党员首先参观学生公寓区,感受新燕园校区“人才服务生态圈”的立体化建设。自习区、健身房、公共厨房⋯⋯新校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党支部副书记王文彦向师生党员详细介绍了学生公寓区的功能架构与服务宗旨。


 


走进智能化教学楼,师生党员参观了“烽火传薪——抗日战争时期的北京大学”与“红船起航——南湖革命纪念馆‘红船精神’主题巡展”专题展览,重温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历程,感悟北大人一脉相承的红色精神。“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的五位北大代表,其中三位就来自北大哲学系,今天的北大哲学人应以传承哲门红色基因为己任。”束鸿俊指出。


 


三、座谈聚力:在思想碰撞中锚定方向

随后,新校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代表与哲学系师生党员在交流中心进行座谈。师生党员首先观看了新燕园校区宣传片,从北大新工科建设与学科交叉的宏观视角了解了新校区建设的战略性意义。王文彦向师生党员介绍了新燕园校区建设的历程与现况。


 


束鸿俊首先对新校区管委办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指出新校区的建设成果十分突出,祝愿新校区越办越好,并对构建新校区与哲学系之间“科技+人文”的常态化合作表示期待。系关工委副主任、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张秀成表示,新校区的建设成效令人惊叹,很多长期生活在燕园的离退休教师,都想亲眼看看焕然一新的新燕园,这也为本次支部共建活动增添了独特的意义。离退休党员代表何怀宏认为,新校区建设中“以文冶工”的理念令人印象深刻,期待新校区与哲学系之间能够展开更丰富有效的合作交流,将哲学的人文元素注入新校区的文化图谱中。哲学系党委副书记闫立佳指出,本次共建为哲学系学生党员骨干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成长机会,期待哲学系学生骨干赴新校区的参观交流活动常态化开展。

 

 


下午,本次主题党日活动圆满落幕。从十三陵水库的红色印记到新燕园的科创蓝图,从历史深处的精神传承到未来征程的使命担当,这场跨时空的思想洗礼,让哲学系师生党员更加坚定了“以红色基因强信念,以科技创新谋发展”的决心。大家纷纷表示,将把此次活动的感悟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动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哲学人的初心答卷。


 

 

文案|陈雨坪、张沛钰

图片|张沛钰、何楷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