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哲学系举办Tom Rockmore教授荣休仪式
2023年9月15日(星期五)下午,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Tom Rockmore先生的荣休仪式在北京大学人文学苑3号楼109室举行。哲学系主任程乐松、党委副书记兼副系主任刘哲、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魏小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丰子义、杨学功、徐春,外国哲学教研室韩林合、吴天岳、南星等多位哲学系老师,以及Rockmore教授曾指导的部分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刘哲教授致辞)
党委副书记兼副系主任刘哲进行了致辞,回顾了 Rockmore教授的工作经历和主要著作,并对Rockmore教授2007年加入北京大学以来为哲学系的国际课程建设、国际学术交流以及国际学术声誉提升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表达了诚挚的感谢。
系主任程乐松代表哲学系对Rockmore教授为我国的哲学教育与研究所作的卓越贡献表达感谢,并表示Rockmore教授对于哲学研究的热情将持续影响一代又一代哲学人,这对我们而言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系主任程乐松还代表北京大学哲学系为Rockmore教授颁发了荣休证书,表彰其在哲学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并感谢其对培养众多青年学者、促进中外学术交流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程乐松教授致辞并颁发荣休证书)
随后,Rockmore教授以“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后果”为题进行了荣休演讲:
基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对形而上学的讨论,Rockmore教授指出,康德明确表示“知识的对象并不能被扩展到那些超感性的范畴”,但康德对于“知识”的态度并非不曾变化——在1770年前后,康德经历了从表征论到建构论的知识论转变。而在建构论时期,康德对“认知革命”中的两个主要因素——概念的“革命”与科学之可靠性的来源——进行了考察,并据此指出,知识的变化并不是循序渐进的,而是总要来源于某些革命,譬如哥白尼在天文学领域的革命;不是认知迁就于认知对象,而是认知对象始终依赖于认知主体。
通过对古希腊以来哲学史上经典知识论模型的批判性阐释,Rockmore教授提出,这些经典策略都无法回应“把握实在何以可能”这一重要问题;他们采取的都是这样一个标准预设,即,知识在且仅在我们能够把握实在时才是可能的。而康德“哥白尼革命”带来的最重要结果恰恰在于展现建构论的力度,并基于对“物自体”的讨论提供了一种“非标准”的知识论道路,这对后来的德国唯心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也有着深远影响。
(Rockmore教授进行演讲)
在演讲结尾处,Rockmore教授总结指出:对于“有关实在的可证明的知识如何可能”这一问题,建构论或许可以提供一种可靠的回答;康德虽然并非“建构论”的发明者,但他的理论却毫无疑问为这一立场提供了重要支持。
针对Rockmore教授的演讲,吴天岳教授、杨学功教授、南星教授先后提出了“如何理解‘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知识成为可能的前提’这一命题中的‘同一性’概念”、“如何理解康德对‘形而上学真理’的态度”、“康德具体在何种意义上能被称为‘建构论者’”以及“康德与费希特的知识论立场的区别”等问题,并对Rockmore教授此次精彩演讲及其多年来在我国的哲学教育上的付出表达了由衷感谢。
最后,刘哲教授进行了总结:Rockmore教授此次演讲是对其贯穿一生的哲学理论成果的集中体现,他的深刻洞见与对学术热忱将在未来持续影响我们。哲学的思考永无止境,我们与Rockmore教授的友谊也将地久天长。
在金秋九月的阳光下,全体参会人员移步至“哲学门”拍摄合影,本次荣休仪式圆满结束。
(与会人员合影)
文稿 | 孙兆程
摄影 | 刘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