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综述 | 表观遗传与现代演化综合(Epigenetic Inheritance and the Modern Evolutionary Synthesis)
2023年6月12日周一晚7时,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Anglophone Beijing Colloquium(ABC)系列哲学研讨会第三次会议成功举办。会议邀请北京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陆俏颖主讲,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蒋运鹏主持,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院校机构的十余位学者齐聚一堂,开展研讨交流。
ABC系列哲学研讨会面向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在京哲学学者,在Sebastian Sunday、Ivan Ivanov和蒋运鹏的提议下创立,目前由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承办。该次研讨会是本学期最后一次ABC会议,下一个秋季学期ABC系列研讨会还将继续举办。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表观遗传与现代演化综合》(Epigenetic Inheritance and the Modern Evolutionary Synthesis)。主讲人陆俏颖老师首先追溯了获得性状遗传在西方生物学—哲学史上的思想渊源,指出早在古希腊时期,希波克拉底的泛生论和亚里士多德的本质论就已经涉及了获得性状遗传的问题。获得性遗传的思想直到十九世纪仍然为生物学家所普遍接受,拉马克和达尔文的演化理论在解释生物演化时都认可获得性状的可遗传性,只是在生物演化的主要驱动力上有所分歧。达尔文演化论最终与孟德尔遗传学相结合,确立了现代演化综合,其核心是基因型决定表现型,把生物演化解释为随机的基因突变经自然选择而导致的表型变异。但当代发现的大量表观遗传现象对这种基因中心论提出了挑战,要求人们重新审视“基因”“环境”等遗传学核心概念。陆俏颖老师认为,表观修饰在代间的传递说明“DNA=基因=遗传物质”的概念等式并不成立,表观修饰与表型可塑性的结合,更是宣告了一种不涉及随机基因突变的演化图景的可能性。陆俏颖老师提出,现代演化综合中的“基因”,应理解成可包含表观标记等非DNA遗传单位的“演化型基因”,与之相应的“环境”“表型”等遗传学概念,也应通过其在演化中所发挥的功能而非其物理边界来界定。这将是现代演化综合应对表观遗传挑战的一条可行之路,也将构成我们对基因、遗传与演化的一种新的理解方式。
讲毕,与会学者围绕讲座内容做了进一步讨论。首都师范大学的Ivan Ivanov希望明确,纳入多种遗传单位是否意味着要对其赋予不同的权重,以及这种权重反映出的遗传单位在演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会对现代演化综合构成什么有趣的挑战。北京大学的Julius Schönherr认为,达尔文演化论的一大独到之处是能用简单、直截的机制解释复杂的演化表现,如果新的发现并未强到要求这一核心做出修正,那么演化论就很难说受到了多大挑战。北京大学的王昱洲提出,为了表观遗传的发现而扩大“基因”的概念需要更强的依据,否则按照同样的理由,非生物性的因素如社会文化等恐怕也要纳为基因的一部分,会产生概念过分扩大和滥用的风险。清华大学的蒋运鹏对表观遗传的范围提出疑问,希望解释为什么要将基于因果关系而产生的现象径直当作一种遗传,一种现象由成因而致只是该现象属于遗传现象的必要条件。中国科学院的Russell Meyer指出,现代演化综合本身就无法同许多当代生物学者的研究相适配,讲座最后提到的不涉及随机基因突变的演化图景,或许反而可以成为一种提升其理论兼容性的有益补充。中国人民大学的刘畅提出,表观遗传的发现也许有助于增进我们对人类这一物种的特性的理解,对获得性遗传的讨论也许有能和对人类学习能力的讨论相结合的地方,从而在人们应该如何行动、如何优育之类的问题上也给我们提供启发。主讲人陆俏颖老师对上述讨论一一做了回应和补充。此外,来自北京大学的钟盛阳、Caterina Baldini,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赵思琪,来自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梶本尚敏等同仁,亦出席参加研讨。
ABC系列研讨会主讲内容将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微信视频号平台进行全程直播,同时通过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B站官方账号(https://space.bilibili.com/342002870)提供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