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综述 | 严复学术讲座·戴卡琳(Carine Defoort):《墨子》“兼爱”是否等于“爱无差等”?
4月25日晚,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道家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十五届“严复学术讲座”在北京大学第二教学楼406室举行,比利时鲁汶大学汉学系教授戴卡琳(Carine Defoort)进行了题为“《墨子》‘兼爱’是否等于‘爱无差等’”的报告。讲座由北京大学道家研究中心主任郑开教授主持,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陈鼓应先生、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程乐松教授致辞。现场师生与线上听众一同聆听了讲座。
北京大学道家研究中心主任郑开教授在主持时介绍了严复学术讲座的缘起,对戴卡琳教授受邀演讲表示感谢,并指出从不同的文化视角来审视中国古代思想是极富启发性的。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程乐松教授在致辞时指出戴卡琳教授与严复先生都是中西思想的摆渡人,尽管二者摆渡的方向相反。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陈鼓应先生在致辞时回顾了严复学术讲座的创办过程以及他同戴卡琳教授多年来的学术交往。
讲座伊始,戴卡琳教授指出,“《墨子》‘兼爱’是否等于‘爱无差等’”这一论题并不能得到真正彻底的解决,因为存在许多不同的见解,有的难以澄清。因此,有可能部分墨者确实反对亲人与陌生人之间任何类型的区分。但绝大多数墨者不是这样。相关指责主要来源于儒家对他们的刻画。墨者实际上是赞成比当时当权者流行的生活方式更少的区分,但他们很可能也认为一定程度的区分是正常的、可接受的。报告中,戴卡琳教授首先援引材料分析了《墨子》对“兼爱”的看法。关于常被论及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一句,戴卡琳教授指出“若”字有强、弱两种不同程度的解读。此外,《节葬下》等篇中有多处对“孝”的正面论述。总体而言,大部分墨者也分亲疏、也讲差等。接着,戴卡琳教授展示了《孟子》对相关问题的论说。《孟子》中曾四次提到墨子,三次与杨朱并提,两次提到“兼爱”。孟子认为墨者的“兼爱”就等于“爱无差等”,但实际上这一命题本身并未出现于《墨子》中,而是墨子的弟子与论敌交战并被记录下来的结果,因此戴卡琳教授为墨子感到不公平。孟子的这一理解在汉代以前几乎没有影响,汉代以来才开始产生影响。实际上,大部分汉代以前的古籍中“兼爱” 并不专属于墨子,而且一般具有正面含义。
接着,戴卡琳教授介绍了汉代以来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汉书‧ 艺文志》受到《孟子》的影响,认为墨家之流“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汉代以来直到民国,大部分学者的看法是认为《墨子》就是讲“爱无差等”,体现了儒家的深远影响。但同时也不断有从这一传统看法转变观念的学者,韩愈、张载、二程、王阳明、李贽、汪中、康有为等都是代表。他们针对传统看法提出了不同角度和不同程度的质疑,认为“兼爱”不一定等于“爱无差等”,但普遍不敢对《孟子》所论提出正面的批评。
戴卡琳教授最后介绍了近代西方的看法。17世纪的天主教传教士普遍赞同儒家的看法,而19世纪的许多人则批评孟子而赞成“兼爱”,认为孟子对墨子的解读是过分和不公平的。戴卡琳教授在总结时指出,在《墨子》“兼爱”是否等于“爱无差等”这个问题上,儒家在当代学术界的影响仍然很大。儒家的解读是一种诠释,但并非一个公平客观的解释。
报告结束后,出席讲座的学者与在场同学就报告的内容向戴卡琳教授提出了问题,并展开了深入讨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