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学派的哲学与海德格尔”讲座综述
2023年4月19日哲学系成功举办了“京都学派的哲学与海德格尔”讲座,讲座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学者廖钦彬主讲,由北京大学哲学系王鑫长聘副教授主持。廖钦彬教授主要从事日本哲学、比较哲学、东亚哲学的研究,著有《战前台湾哲学诸相:实存的行旅》、《近代日本哲学中的田边元哲学:比较哲学与·跨文化哲学的视点》、《宗教哲学的救济论:后期田边哲学的研究》等专著、《日本哲学与跨文化哲学》等译著、《危机的时代与田边哲学:田边元逝世六十周年纪念文集》、《哲学在东亚的生成与发展:从跨文化的视角看》、《洪耀勋文献选辑》、《近代日本的中国学》等编著。
讲座开始之前,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长聘副教授王鑫老师首先致欢迎辞,介绍了廖钦彬教授的研究。廖钦彬教授对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的邀约表示了感谢。
王鑫教授
廖教授首先介绍了京都学派的定位,京都学派开始于1910年西田几多郎进入京都大学。1910年-1945年三十五年间是京都学派蓬勃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三十年代左右,京都学派迅速发展。学界多认为这是具有帝国色彩的哲学体系,但它具有普遍要素却又是不能否认的事实。户坂润(京都学派左派)称在京大做哲学的团体为京都学派,上田闲照、大桥良介、藤田正胜等当代学者将京都学派视为研究对象,重新定义京都学派,进行哲学与哲学史的整理、介绍、祖述和再创造。
接下来,廖教授介绍了海德格尔与日本哲学研究倾向的起源与具体研究。莱因哈德·梅依(Reinhard May)与帕克斯(Graham Parkes)合写了《海德格尔与东亚思想》一书,首开先河,造成2000年以后“海德格尔与日本哲学研究的风潮。H.P. Liederbach、岭秀树、合田正人、秋富克哉等人的研究呈现出客观式的思想罗列、创造性的比较与诠释、假设性的对话等形式。京都学派的主要成员田边元、三木清、九鬼周造、和让哲郎、西谷启治等都以海氏批判为其哲学发展的出发点。
廖教授重点介绍了田边元的生平与哲学。田边元1885年出生于东京,一开始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后应西田几多郎之邀,任职于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1922-24年,田边元赴德跟随胡塞尔学习现象学,后转向青年海德格尔,回国后讲授“现象学的发展”。1924-34年致力于研究现象学与德国观念论,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1934-37年建构自身的哲学体系“种的逻辑”。1945年建构自身的宗教哲学。
廖钦彬教授
廖教授说明了西田几多郎的纯粹经验、自觉、场所等概念后,开始介绍田边元在《人学的立场》一文中将海德格尔的解释学现象学视为是一种存在论的(ontologisch)立场而不是“存在的-存在论的见地”(ontisch-ontologischer Gesichtspunkt)。田边认为这种此在的分析论,缺乏存在的(omtisch)与存在论的(ontologisch)这两种立场的相互媒介之统一。此外,田边认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缺乏人与人的空间论,欠缺讨论我与世界(空间性、身体性)之间的张力关系。海德格尔的时间性存在论无法真正解决历史性问题,因为缺乏一种世界性(种·个·类三一性)存在的时间视野。
田边元在《从图式“时间”到图式“世界”》一文中批评了《存在与时间》的时间论缺乏外部时空间,指出了他在康德书中处理再生的构想力综合感性的直观与悟性的范畴所提出的时间构造之错误。田边主张应将再生的构想力(过去)和生产(形成)的构想力(现在)进行区分,并认为后者才是所谓先验论的构想力。田边批判康德书中的时间图式论,主张唯有走向世界(空间)图式论或以时空的对立统一为基础的图式论,才能真正完整地表示出存在与时间的关系。此主张正是承续了田边元在《人学的立场》中身体(空间)辩证法的存在论立场,也是“种的逻辑”得以成形的基础。
田边元的“种的逻辑”哲学主要强调种·个·类(国家社会・个人・人类或菩萨国)彼此相互对立统一的绝对媒介之逻辑。绝对媒介是指在建立一方的同时,必以另一方为媒介。然而,此与彼毕竟是相互否定的,因此绝对媒介意味着无论任何肯定,都不能在没有否定媒介的情况下来进行。用佛教语言来说这是一种缘起论。这个媒介逻辑可说是对峙于西田几多郎的场所逻辑的,而场所逻辑则又是对峙于西方哲学主体逻辑而产生的。
讲座现场
接着,廖教授又介绍了九鬼周造的生平与哲学。九鬼周造1921年留学欧洲,1929年归国就任京都帝国大学哲学科讲师。留欧期间,往来于德法,从学于李凯尔特、胡塞尔、贝克尔、柏格森、海德格尔等人。九鬼周造留欧期间在方法上曾经摇摆在胡塞尔本质直观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的存在论之间。因田边《现象学的新转向》一文转向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
廖教授在说明九鬼周造提出的偶然哲学的体系后,指出该哲学强调偶然即是含有否定的存在,亦可以是没有的存在,是介于有和无之接触面的极限存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属于往有实现的可能性存在论,九鬼的存在论则是属于不往有实现、横跨有与无之间的偶然性存在论。但这不表示九鬼的偶然存在就和海氏的可能存在完全不相干,应该说前者包含后者,后者亦包含前者,两者处于一个统合的状态。
必然—偶然的关系暗示着有与无的关系,必然是有的存在,偶然处于有与无之间,是接近无的存在。九鬼在两者之间置入了可能性的概念。可能性越高就越接近有(也就是确实存在),可能性越低,换言之,越趋近不可能性就越接近无。偶然具有“将不可能化为可能”的作用,同时也暗示着一切理应不可能或不具备可能性的事物,因偶然“将无化有”的作用,出现在我们面前。
九鬼批评海德格尔的生存存在论忽视偶然性,他以一种目的论的方式分析此在的生存论结构。此在的生存存在论潜藏着可能存在朝往必然存在的目的论思维。此目的论思维在预设必然性的前提下,强调可能性的重要。这个试图将可能性存在(P)推向必然性存在(N)发展的海氏主张,和九鬼拒绝必然性、重视偶然性(跨在不可能性与可能性、无与有),阻挡偶然性存在(C)往必然性存在(N) 或不可能性存在 (I)发展的主张不同。
廖教授在讲座最后介绍了张祥龙教授家的哲学及其代际关系所产生的时间论述,并指出可将它对比到京都学派与海德格尔的研究脉络,形成中日哲学对话与互鉴的桥梁。
王鑫副教授为讲座做了总结,感谢廖教授围绕哲学的京都学派所进行的细致深入的介绍。京都学派与日本近代文化精神主体的成长历史紧密相关,与中国学界施特劳斯学派的流行、中国哲学主体意识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廖教授的研究不仅是学术史的研究,也具备非常强的现实关照意义。最后,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撰稿:王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