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庆·综述】“宗教学名家”系列讲座——张桥贵:宗教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主讲人:张桥贵校长、教授
主持人:张志刚教授
2022年12月9日周五晚7点,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宗教学名家”系列讲座第十三讲顺利举办。本次讲座题目为“宗教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云南民族大学校长张桥贵教授主讲,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张志刚教授主持。
线上会议室截图
张桥贵教授开宗明义,指出宗教文化的认同和宗教观念的趋同往往是多民族国家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思想文化基础。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促进宗教健康发展,引导我国宗教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张教授从“宗教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影响力的总体状况”“宗教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解决的关键宗教问题”“在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基础上推动中华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从宗教影响的程度、维度和类型探讨其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影响力的总体状况。张教授指出,宗教对我国少数民族的影响普遍比汉族要深,而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边疆,因而宗教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对汉族地区的影响,对于民族聚居社区的影响也要大于民族杂居社区的影响。基督教、天主教影响的少数民族数量远远超过伊斯兰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基督教对个别少数民族特别是某些少数民族聚居社区的影响深度甚至超过伊斯兰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对其信仰民族的影响深度,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民族数量最多的外来宗教,且其影响还在进一步扩大。因此,基督教传播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值得深入分析研判。张教授强调,在一个民族或者几个民族中,宗教固然可以发挥沟通凝聚的桥梁纽带作用,但任何宗教都远不能担当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来。
主讲人:张桥贵校长、教授
其次,通过“内在功能”与“外部作用”两个方面探讨“宗教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张教授指出,宗教在民族共同体形成的早期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对民族共同体的影响作用往往超过血缘。原始宗教中的图腾崇拜、祖先崇拜最主要的社会功能就是将人群凝聚为共同体。在我国历史上,不同血缘的人们因为信仰同一宗教而融合为一个民族的例子不胜枚举;同一血缘的人们因为信仰不同宗教而分裂为不同民族的情况也司空见惯。不论是祖先认同神话所体现的早期共同体意识、历史上儒释道三教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切实影响及由此形成的多元宗教和谐相处的格局,或是通过民族通婚、民族迁徙、经济交往所促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与演化,向内凝聚与对外拓展这两条主线对中华民族成为有机交织、紧密团结的共同体都是缺一不可的。尤其是商业利益的获得,也让人们更倾向于宽容、认同,以致接受对方不同的宗教信仰。客观分析宗教对我国不同民族的影响作用与影响方式,有助于引导宗教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再次,从“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偏差性问题”“宗教影响的失衡性问题”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解决的关键宗教问题”。张教授以佛教作为曾经的外来宗教成功实现本土化、民族化、中国化为例,指出对与之有着不同特质的“亚伯拉罕一神诸教”应因教施策,精准推动我国宗教中国化。应认识到历史上个别宗教在传播过程中通过制度化手段强化影响力
、产生强烈吸附作用的事实,不同宗教之间以及宗教内部不同教派之间有时会产生冲突,而严重的宗教冲突危害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以史为鉴,避免过度制度化造成的宗教影响失衡的问题。
主持人:张志刚教授
最后,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看,值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推动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工作需不断加强。张教授强调了五个要点,即(1)坚持党的领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熔铸中华宗教的内在精神、外在气质、共在作用(2)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提升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3)营造多元宗教和谐共处格局(4)相时而动,顺势而为,推动我国宗教中华化(5)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合力。张教授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当前民族工作必须坚持的总战略、总方向,也是当前宗教工作必须坚持的总方针、总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应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熔铸进各民族互生互助互嵌、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机体、文化血脉、心灵结构深处,尤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我国宗教中国化的步伐走实、走深,促进我国各民族宗教和谐相处格局持续呈现,引导我国各民族宗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主持人张志刚教授对张桥贵教授的讲座内容进行精要切题的总结,感谢张校长从四个方面分享其对宗教、民族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线上听众留言提问踊跃,期待有机会继续聆听张教授分享研究进展。本次讲座至此圆满结束。
撰稿:王希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