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分析哲学史家Scott Soames教授系列讲座回顾与综述



 

由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资助,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分析哲学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哲学系联合邀请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分析哲学史家Scott Soames教授于2022年11月上旬进行了“海外名家”系列讲座2场以及哲学教育主题演讲1场,三场讲座均通过Zoom在线会议室方式进行,北京大学校内师生在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老化学楼)227室集体观看讲座视频并在现场与Soames教授进行讨论与交流,非北京大学的同仁、朋友则通过在线方式参加了此次系列讲座活动。

 

 

主讲人简介:

Scott Soames教授生于1946 年,1976年于麻省理工大学(MIT),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执教于美国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2007-2021长期担任南加州大学哲学学院院长,目前为南加州大学哲学教授。Soames教授是当代著名的语言哲学家、分析哲学史家,他在语言哲学、分析哲学史等学术领域均做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研究成果,出版有十余部学术著作和近百篇学术论文。近期出版的专著包括The World Philosophy Made: From Plato to the Digital Age (Princeton 2019), The Analytic Tradition in Philosophy, Vol 2: A New Vision (Princeton 2018). Rethinking Language, Mind, and Meaning (Princeton 2015), The Analytic Tradition in Philosophy, Vol 1: Founding Giants (Princeton 2014)。由于Soames教授在哲学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他在2010年被遴选为美国人文与科学院(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

 

****************************************************************************************

Scott Soames教授系列讲座回顾与综述

(供稿人:詹心怡)

****************************************************************************************

第一场“海外名家”讲座

 

讲座回顾| Cognitive Propositions: A Case Study of Truth, Error and Progress in Philosophy

 

讲座信息

题目:Cognitive Propositions: A Case Study of Truth, Error, and Progress in Philosophy

主讲人:Prof. Scott Soames

时间:2022年11月4日(周五)10: 00-12: 00

地点:外哲所227(线下)及Zoom会议室(线上)

 

讲座综述

2022年11月4日上午10: 00-12: 00,由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资助,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分析哲学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哲学系主办的海外名家讲座第一讲如期进行。本次讲座由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Scott Soames教授主讲,讲座的主题是“Cognitive Propositions: A Case Study of Truth, Error, and Progress in Philosophy”。在讲座开始前,北京大学哲学系李麒麟教授首先对主讲人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参与讲座的师生表达了欢迎。

讲座伊始,Soames教授介绍了本次讲座的主题,他指出哲学研究中的进步常常被归功于一些伟大哲学家的重要思想,但这些伟大的哲学家的工作总是不完善的,需要后世的解释与修正。在本次讲座中,Soames教授以弗雷格、罗素和克里普克的工作为例,展现哲学研究不断推进的过程。

Soames教授首先介绍了弗雷格关于涵义(sense)和指称(reference)的著名区分。弗雷格作出这一区分的动机源于同一性(identity/equality)问题:a=b显然比a=a具有更高的认知价值(cognitive value),前者扩展了我们的知识,而后者作为一个分析命题,并未带来任何新的知识。但如果接受对于同一性的传统理解,即同一性是对象之间的关系,我们就无法解释a=b和a=a为何会在认知价值上有所不同。由此,弗雷格通过归谬法论证了同一性并非对象之间的关系。为解释a=b和a=a再认知价值上的不同,弗雷格将意义(meaning)区分为涵义和指称,于是尽管词项a和词项b指称同一个对象,但二者的涵义并不相同,故相较于分析命题,a=b有更高的认知价值。

Soames教授对弗雷格的这一工作进行了分析与评价。Soames教授认为,尽管弗雷格的论证存在一些缺陷,但这些缺陷并没有摧毁他对于涵义和指称的基本区分。弗雷格非常成功地注意到了认知价值的问题,他所作出的涵义和指称的区分是哲学史上的一大进步。接着,Soames教授指出弗雷格的理论的不足。弗雷格误解了认知的呈现模式(mode of presentation)与相关命题的表征内容之间的关系,因此其理论面临着一个较为严重的困难:无法解释以不透明的(non-transparent)的对象为中心的命题。Soames教授介绍了如下反例:设想一对相隔十分钟出生,但其他属性完全一样的双胞胎,两人都说:“我比我的兄弟更年长”,两人的所说的这两个句子的思想没有差异,但真值显然不同(一个为真,一个为假)。根据弗雷格的主张,一个句子的涵义是其思想,指称是其真值;涵义作为将相应所指呈现给理解者的方式,决定了指称。但在上述案例中,两个句子的涵义相同,而指称不同。

随后,Soames教授介绍了罗素对于弗雷格的理论的改进。与弗雷格不同,罗素看到了现实世界的对象和属性可以决定命题的要素,属性可以直接地谓述(directly predicate)对象。罗素将命题视为对象和属性的结构化的组合,将普通名称视为伪装的限定摹状词(definite descriptions)。为避免Gray’s Elegy论证中所展现的矛盾,罗素规定如果摹状词是有意义的单称词项(singular terms),那么它们的意义,即意指的概念(denoting concepts),就永远不能成为它们所在命题中谓述的对象。

Soames教授紧接着指出了罗素的理论的不足:他的知识论和心灵哲学在本质上仍然是内在主义的(internalist),他的语言哲学是个体主义的(individualistic)。在罗素那里,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句子对应着命题,而命题的意义取决于特定时间中的特定使用者。罗素的理论未能解释那些可被不同的语言使用者所共享的自然类词项(natural kind term),并且忽视了社会共同体中的语言劳动分工。不过,Soames教授强调,这一缺陷并不能掩盖罗素所取得的进展,罗素阐明了语言与思想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在讲座的最后一部分,Soames教授介绍了克里普克对于弗雷格和罗素的工作的修正。克里普克突破了弗雷格和罗素的内在主义的和个体主义的视角,转而支持社会的和外在主义的(externalist)视角。克里普克在专名(proper names)和自然类词项之间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并且指出名称和类词项都是严格指示词(rigid designators),它们直接地指称对象。另外,克里普克阐明了必然性和先验性之间的关系,他运用本质属性加上严格指示词来表达后验必然真理。

不过,Soames教授进而指出,克里普克的理论仍然是有缺陷的,由于忽视了命题的形而上学,其理论未能很好地处理命题与相应句子之间的关系。克里普克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案例:设想一位原本只会法语的法国人皮埃尔,他在搬到伦敦后学习了英语,但他并不知道法文词“Londres”应译为英文词“London”,因此也不知道“Lendres est jollie”应译为“London is pretty”。于是,尽管皮埃尔能够理解这两句话,但他会同意前一句,并反对后一句。这意味着,对于每一个包含名称或自然类词项的句子,都存在着许多语义内容相同但认知内容不同的命题。另外,在后验必然真理的诸案例中,语义内容都是必然的且先验可知的,但相应的命题具有认知内容,其中的相关论证是后验可知的。尽管如此,克里普克的贡献仍然是巨大的,他所引发的挑战催生了认知命题(conditions propositions),这为我们对于命题与世界及心灵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方式。

在讲座结束后,Soames教授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问题涉及认知可能性与逻辑可能性的区分,Soames教授是否认同弗雷格的论证所隐含的前提,Soames教授对于弗雷格的主张的重构是否会被弗雷格本人接受等。最后,李麒麟教授表达了对Soames教授以及与会师生的感谢。

本场讲座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反馈显示,通过聆听Soames教授的讲座,与会学生对于分析哲学发展的历史脉络有了更加清晰的把握,对于语言哲学的基本理论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本场讲座的主题与李麒麟教授本学期开设的“语言哲学”高度相关,本系列讲座构建了丰富的英文课程体系。

本场讲座有很高的学术价值。Soames教授的讲座内容涉及他最新的研究成果,通过本场讲座,与会师生获取了分析哲学史研究的前沿信息,留存了完整的讲座资料。另外,Soames教授与北京大学哲学系师生就语言哲学的诸经典理论,进行了高水平的研讨交流,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 * * * * *

 

第二场“海外名家”讲座

 

讲座回顾| Viennese Lessons: Wittgenstein, Carnap, and Schlick

 

讲座信息

题目:Viennese Lessons: Wittgenstein, Carnap, and Schlick

主讲人:Prof. Scott Soames

时间:2022年11月7日(周一)11: 00-13: 00

地点:外哲所227(线下)及Zoom会议室(线上)

 

讲座综述

2022年11月7日11: 00-13: 00,由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资助,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分析哲学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哲学系主办的海外名家讲座第二讲在外哲所227举办。本次讲座仍由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Scott Soames教授主讲,由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李麒麟教授主持,讲座的主题是“Viennese Lessons: Wittgenstein, Carnap, and Schlick”。

在本次讲座正式开始之前,Soames教授简要回顾了上次讲座的主题,在上次讲座中,Soames教授介绍并分析了弗雷格、罗素和克里普克的语言哲学理论。而本次讲座所涉及的维也纳学派的逻辑经验主义,是继弗雷格和罗素的工作之后,分析哲学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重大的进展。在本次讲座中,Soames教授将依次阐释维特根斯坦关于命题的主张、卡尔纳普关于模态的主张,以及石里克关于科学的伦理学的主张。Soames教授指出,尽管维特根斯坦不是维也纳学派的成员,但他对于维也纳学派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本次讲座的第一部分,Soames教授介绍并分析了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关于命题的主张。维特根斯坦强调了命题(propositions)和句子(sentence)的区分,句子是命题的符号,命题是有意义的句子的使用。和弗雷格和早期罗素一样,维特根斯坦也将句子视为承载意义(meaning)的最小单元;但不同于弗雷格和早期罗素,维特根斯坦并不认为命题具有意义。在维特根斯坦那里,句子只有在语言习惯的支配下才是有意义的。而命题的涵义(sense)在于被投射的东西(what is projected),也就是其实现使命题成真的可能的事实。Soames教授认为,他对于维特根斯坦的原子命题的阐释,可以进一步扩展到非原子命题上。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Soames教授对卡尔纳普的模态理论进行了介绍与分析。根据卡尔纳普的模态理论,现实的世界状态(the actual world-state)宇宙所例示的属性,形而上学可能的世界状态(metaphysically possible world-states)是本可以被例示的属性,而认知可能的世界状态(epistemically possible world--states)是我们可以融贯地设想其被例示的属性。世界状态的结构是一组认知可能的状态的集合,其中被例示的就是现实的状态。通过引入卡尔纳普的状态描述(state description)的概念,Soames教授对卡尔纳普的模态理论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在第二部分的最后,Soames教授指出卡尔纳普的模态理论导致了这样的一个结果:定义可能世界状态的命题并不包括在这些状态下的所有命题。这一关于命题的洞见进而说明,在表征上同一的命题可能在认知上并不相同。

在本次讲座的第三部分中,Soames教授阐释了石里克的科学的伦理学。Soames教授指出,石里克的伦理学主张与其他的逻辑实证主义者有着根本的区别,后者认为道德语言仅仅是情绪性的,因此对于认知上有意义的陈述毫无贡献,但石里克认为道德真理能够驱使行动。在石里克看来,伦理学应该成为一门包括心理-生物学和社会学在内的关于人的本性的科学。石里克将道德视为一个规范(norms)的层级系统,并试图将道德规范纳入更高的非道德规范。石里克将心理学视为伦理学基础,他指出人类最基本的欲求是将自我与他人联系起来。这一基本欲求来源于自然选择:因为合作有利于生存,因此我们被自然选择塑造成为了社会动物。基于石里克的这一伦理学主张,Soames教授对利他、互惠、同情等道德现象进行了分析。

在讲座结束后,李麒麟教授与Soames教授就认知可能性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南星教授与Soames教授就维特根斯坦前期与后期关于命题的主张的变化进行了讨论。最后,李麒麟教授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并对Soames教授的两次精彩讲座和在场师生们的积极参与表达了感谢。

本场讲座有很好的教学效果。Soames教授对于维也纳学派和维特根斯坦的介绍与阐释帮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早期分析哲学中的重要理论,帮助同学们进一步扩展了国际视野,促进了北京大学哲学系的英文课程体系的构建。

本场讲座也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会师生与Soames教授进行了高水平的研讨交流,讨论中的经典理论所关切的哲学问题是延续至今的,并且涉及了语言哲学、形而上学、伦理学等广泛的领域,因而对于在场师生研究当代哲学问题有很好的启发效果。

 

* * * * * *

 

哲学教育讲座

 

讲座回顾| 【走向未来的哲学教育】Philosophical Education in the Analytic Tradition

 

讲座信息

题目:Philosophical Education in the Analytic Tradition

主讲人:Prof. Scott Soame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时间:2022年11月11日(周五)10: 00-12: 00

地点:外哲所227(线下)及Zoom会议室(线上)

 

讲座综述

北京大学哲学系为庆祝建系110周年,举办了“走向未来的哲学教育”系列讲座,邀请全球不同学科背景的哲学教育名家纵论哲学教育在当代面临的挑战和应对之策。2022年11月11日,哲学系有幸邀请了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南加利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简称USC)的Scott Soames教授主讲本次线上讲座,以“分析传统下的哲学教育”为题,与哲学系师生共同探讨哲学教育问题。

在讲座正式开始之前,主持人李麒麟教授向Soames教授表达了欢迎和感谢,向Soames教授介绍了与会的刘哲教授和王昱洲教授,并向与会师生介绍了Soames教授。刘哲教授回忆了此前与Soames教授的会面,期望将来能有机会邀请Soames教授亲临北大。

讲座伊始,Soames教授简要介绍了USC哲学教育的基本理念。Soames教授指出,好的哲学教育应使各个阶段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要兼顾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不同需求。鉴于大部分的本科生在将来不会从事哲学学术工作,而会走向更加多元的工作岗位,因此本科的哲学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哲学如何能够对本科生的职业生涯及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和帮助。另外,Soames教授认为,哲学教育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历史上的大哲学家的思想,还应启发学生思考我们能够为这些经典的哲学问题提供哪些更好的新回答。

接下来,Soames教授介绍了USC哲学系的博士项目的情况。在2007年以前,USC哲学系的博士项目规模很小,不过近十年来规模有所扩大,在2011年春季至2021年春季期间,USC哲学系共授予了56个博士学位,平均攻读博士学位的时间为6年,在此期间共有14名学生退出了项目。

Soames教授还详细介绍了USC哲学系博士项目的培养计划:在第二年中,博士生需提交并报告学年论文;在第三年中,博士生需要完成所有的课程,并参加分领域的考试;在第四年中,博士生需参加资格考试,在考试中需展现博士论文的摘要及部分章节的草稿。USC哲学系每年都会举办一系列的学术会议和研究生会议,鼓励博士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研究成果。另外,USC哲学系还注重对博士生的教学能力的培养:从二年级起,博士生需参与本科课程中讨论环节的教学工作;而在博士项目的最后一年,USC哲学系的教师还会帮助博士生制定课程大纲和教学陈述,并帮助博士生准备就业面试。接着,Soames教授介绍了近十年来从USC哲学系毕业的博士的就业情况,大部分毕业生从事哲学研究工作,也有部分毕业生从事非学术性的工作。

然后,Soames教授简要介绍了USC哲学系的本科项目。Soames教授指出,在美国人文学科的本科专业规模不断减小的大背景之下,USC哲学系的本科生数量从约115名增长至365名,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三个新专业的开设。除了传统的哲学专业之外,USC哲学系与法学院和政治系合作开设了哲学-政治-法律专业,与政治系和经济学合作开设了哲学-政治-经济专业,与物理系合作开设了哲学-物理专业。这些专业都是由哲学系设计并主导的。

在讲座的最后一部分,Soames教授探讨了应如何平衡对于哲学经典的教学与对于当代热点的关注。Soames教授以他在语言哲学领域的教学为例,指出平衡的关键是要展现当代的问题是如何从早期的哲学家那里发展演变而来的。例如,Soames教授在教授弗雷格、罗素和克里普克的语言哲学理论时,阅读要求中既包括经典文献,也包括相关的当代文献,并且经典文献与当代文献是相呼应的。

在讲座结束后,北京大学哲学系师生与Soames教授就哲学教育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刘哲教授提出,哲学家应如何与其他学科的学者进行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哲学教师应如何鼓励不同领域的学生进行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Soames教授认为可以通过合作开设课程、开设跨学科的研讨会、从联系个别学者入手、同时带领不同领域的学生等方式进行跨学科的交流合作。另外,Soames教授指出,尽管跨学科的交流合作是必要的,但我们仍然需要保持哲学学科的自主性。

接着,刘哲教授向Soames教授询问了USC哲学系博士项目的规模为何没有进一步扩大。Soames教授回复了两点理由,一是就业市场实际上无法消化大量的哲学博士,二是USC哲学系现有的教师人数不足以培养大量的博士生。刘哲教授向Soames教授介绍了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博士项目规模和教师团队规模,两位教授就中美两校哲学博士项目的规模差异进行了讨论。

李麒麟教授向Soames教授询问了对于本科和硕士学生而言,应如何准备海外博士项目的申请。Soames教授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建议,例如在所提交的论文中,申请人应该展现自己的想法,而不仅仅是进行综述。王昱洲教授与Soames教授讨论了是否应在课程教学中对近两三年的最新讨论进行介绍,Soames教授表示他并不反对在课堂中介绍最新的文章,不过这些工作的价值还未经沉淀,并且对于学生的背景知识的要求较高。李文琪同学向Soames教授请教了应如何处理做哲学史与做分析哲学之间的关系,Soames教授认为尽管二者有不小的差异,但我们可以展现历史与当代的共同问题。

最后,李麒麟教授再次表达了对Soames教授的感谢。会后,刘哲教授、李麒麟教授和王昱洲教授就Soames教授的讲座内容,与在场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同学共同探讨了应如何改进哲学系的培养方式。例如,对于低年级本科生的迷茫以及高年级本科生的焦虑,生活导师和学术导师能起到何种作用,学长学姐的经验传授是否能有所帮助。对于研究生同学的教学能力和学术能力的培养,是否可以在开学前进行助教培训,博士生是否可以积极组织研究生会议等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