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人·文·门——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创立11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老师、同学和系友们:

大家上午好!

秋冬的燕园,湖光塔影,色彩流动,在这个适于哲思的季节,我们聚集一堂,共同庆祝北京大学哲学系110周年,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哲学系对各位嘉宾的光临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对各位嘉宾长期以来给予我们的支持与帮助,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1912年,刚刚改名的北京大学就设立了哲学门,1914年哲学门开始招生,1919年改门为系,哲学系这个称谓一直沿续到现在。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以思想为志业的哲学系犹如在惊涛骇浪的世界中立下了一根坚定的锚,试图用反思和探索的精神为徘徊中的民族找到稳定的思想基石。在其后的岁月中,哲学门内的先贤们,率先在中国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参与了东西文化的论争、西南联大时期的坚守,探索民族复兴与思想革命的道路。哲学门里的人们虽然随着时代的沉浮而颠沛,却从没有放弃初心和责任,始终保持着与时代同行的学术品格,在学术的探索中,打开通过未来的希望之门。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北大哲学系汇聚了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哲学学者,他们都是硕学鸿儒、学贯中西,其中很多人都是当代中国哲学研究范式的奠基者和开创者。不同的学术传统汇聚一起,相互激荡、互相融合,既重考据与历史研究,更重知识体系与原创思想的建构,形成了史论结合的学术风格和不辍创新的精神气质。随着1956年后各高校哲学系的相继恢复,学者们又纷纷从哲学门出发,让哲学学术共同体凝聚出来的学术精神和思想品格在不同的学术中心继续闪耀。聚是一盆火,散为满天星,北大哲学系的“亲戚”遍布全国,走到哪里,都能遇到知音故旧,大家一起推动着当代中国哲学的建构与发展。

 

 

回首北大哲学系110年的发展历程,我想用“人”、“文”、“门”三个字来概括。

所谓“人”,那就是哲学门聚集一批批推动时代思想大潮的哲学家,走出了一批批沉潜深思的哲学人。如蔡元培胡适、梁漱溟、熊十力、张颐、汤用彤、冯友兰、金岳霖、贺麟、郑昕、张岱年、宗白华、朱光潜、冯定、洪谦、熊伟、周辅成、王宪钧、任继愈、朱伯崑、黄枬森、张世英、汪子嵩、汤一介、朱德生等,他们和全系的老师们一起建构出北大哲学系的学术天地,培养了1万多名服务于国家建设的优秀学子,这是一个庞大的哲学学术共同体,是一群服膺理性的社会栋梁,他们中既有引领学界的思想大家,有投身革命的先烈前贤,也有服务于国家建设的各路英才,更有在快速变迁的生活中安身立命的智慧者。

所谓“文”,那就是哲学门中的人以自己的学说、以自己的著作启蒙心智、影响着门内外的学生,形成了自身的学术传统和人文品格,用思想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这里有关于传统哲学的重新解释与建构,有在中外会通中探索中国文化发展的各种探索,有对外国哲学总体发展、各流派与重要人物研究的洋洋大著,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研究的中国书写。先贤们的著作,记录了他们的生命体验与哲学思考;仍然笔耕不辍的老师们,以自己的著述影响着当下的学界。对于学者来说,人以文立,思以文传,这里的文既指文字留存的著作,更指文字背后那鲜活的思想。哲学的根本在于思想,学科的发展在于思想的传承,多一份鲜活而自由的思想,哲学系就多一份让人向往的活力与生命。

所谓“门”,那就是开放、包容与跨越,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哲学门初设中国哲学、西洋哲学、印度哲学三类,到今天齐备完整的八个二级学科,形成了对哲学知识门类的综合性探索。改革开放以来,哲学系的学科发展更为迅速,并于1995年成立国内第一个宗教学系,今年也是我们宗教学招生40年。2002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中国哲学、美学等4个学科被确立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2007年,北大哲学系被定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北大哲学系是教育部最早确认的国家文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最近几年,又相继成为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等。在教育部组织的历次学科评估中,都处在首位。2018年,我们举办了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再次推动着中国哲学进入世界哲学的大门,在世界哲学的论坛上展现中国哲学界的风采。

思想的积淀和学科的成长,得益于北大哲学系百十年来扎根学术的传统、面向世界的精神气质,得益于老师们的团结与专注,得益于学界同仁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学校领导、机关单位和兄弟院系的帮助。特别要提到的是,系友们不仅在平时关注着哲学系的发展和学科建设,以不同的形式与我们同在,而且在最需要的时候,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在这里我代表哲学系对大家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哲学于一个民族的责任,就在于为其精神世界奠基;哲学于一个时代的价值,就在于用持续的反思保持人心的活力。任何民族的精神肌理中总存在着一种哲学,这种哲学或者是清晰的,发挥着批判、反思与引领的作用;或者是模糊的,就像无意识一样,支撑着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安顿着人们的生命与心灵。北大的哲学,一方面深入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中,通过反思传统来达到自我理解,来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内在性格与精神风貌;一方面放眼世界,加入哲学面向未来世界的建构,通过研讨、比较,获得自身发展的资源,为世界的未来贡献来自中国的思想资源。面对变局,这里有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解析与阐发,有对外来哲学的明辨与深思,将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化为哲学逻辑中的问题,在其现实的意义上,指向的是世界的变化以及在这一变化中中国人的心灵之旅与中华民族的未来之路。110年来,北大哲学系就是在这样的坐标中砥砺前行。

在《中国哲学与未来世界哲学》一文中,冯友兰先生从中国哲学中人与宇宙相同一思想出发,强调中国哲学的“越界”特性,这种通过“越过界线”而在日常生活中实现最高价值的哲学,是中国哲学对于未来世界的意义,冯先生是在对中西哲学的体验与考察的基础上,得出的这一结论。从根本上来说,哲学是立足当下、通过回归传统而走向未来的学说。面对百年之大变局,面对现代技术引发的加速度发展,面对世界哲学的当前趋势,面对全球格局中的难题,面对人类生存面临的困境,我们需要从未来回溯当下,激活传统,探寻一种新的哲学,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文化动力。

再次感谢各位嘉宾的光临!感谢大家长期的支持与帮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