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系庆·综述】“宗教学名家”系列讲座——洪修平:关于儒佛道三教关系的几点思考



 

图片 1

主讲人:傅有德教授

C:\Users\Shirley\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027c4565f123949595361c88a5bbe15.jpg

主持人:徐凤林教授

 

2022年10月14日周五晚7点,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宗教学名家”系列讲座第五讲圆满举办。讲座邀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洪修平主讲,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佛教研究中心主任王颂主持。

线上会议室

讲座伊始,洪修平教授首先对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的邀约表示感谢,并祝贺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迎来建系110周年与北大宗教学专业招生40周年。接着,洪修平教授结合自身数十载的研究成果,提纲挈领地分享了对儒佛道三教关系研究的五点思考。

首先,关于三教关系何以确立,洪修平教授紧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学”特质,思考三教交涉的原因。他认为,先秦诸子百家各有特色,但都有共同的文化特质和价值追求,也即始终关注现实的社会和人生,以社会的和谐与人生的幸福为终极目标。佛教进入中国,与百家中脱颖而出的儒道相遇。佛教以超越生死的眼光对人“生从何来,死向何处”以及现实的生老病死等问题作出探索,在一定意义上弥补了儒道对生死问题关注或解决不够的遗憾。洪修平教授继而解释道,“三教”之教并非宗教之教,而是“教化”之教。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三教”的说法,意指辅助王化、教化民众的社会文化功能。“三教合一”这个说法最迟在明万历年间就已出现和使用,指的是三教都基于自己的本位立场融摄另外两家,经过长期的相互融合,三教共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其次,洪修平教授从时间与空间角度,考察了三教关系的内涵与外延。从纵向时间上看,虽然严格意义上的三教关系始于《牟子理惑论》,但从学术研究出发,对三教关系的考察应从先秦的儒道关系入手,因为这是构成佛教传入之后三教关系的重要基础,也是理解佛教传入之后三教关系的重要前提。从横向时间上来看,三教关系的完整内涵也应包括三教中任何两家的关系,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互动关系。从空间上看,不仅要关注中国的地域文化特色,如齐鲁文化、荆楚化、吴越文化,也要将视野扩大到海外。随着儒佛道的向外传播,三教关系也延续至海外。例如日本高僧空海著有三教论衡的著作《三教指归》(又名《聋瞽指归》);越南出现的《道教源流》一书(又名《三教管窥录》或《三教通考》)在梳理三教源流与发展的基础上,提出“道本一贯”而无所谓三教的观点。

主讲人:洪修平教授

再者,洪修平教授强调了研究三教关系对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三教在冲突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这构成了汉代以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走向。因此,以三教关系为切入点,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精神。例如,从三教关系切入,澄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学”特质,以及以人为本的人神关系的宗教精神。佛教强调缘起“无我”,视人生为苦海,但最终却以“人人皆有佛性”为主流在中土得到广泛流传,最为典型的就是突出主体、张扬自我的禅宗。另外,从三教关系切入,也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在佛教不断“中国化”的同时,中国文化也在“佛教化”,并诞生了宋明儒学与全真道内丹学等基于三教交互融合的思想成就。

第四,洪修平教授从同与异、历史性与相对性等范畴,多维度地反思了研究三教关系的方法论。他指出,“辨异同”是研究三教关系的一个重要前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三教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质和文化精神,但在分析三教之“异”时,应充分注意“异中之同”,在探讨三教之“同”时,也不能忽视“同中之异”。同时,三教的异同本身又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也往往交织在一起,因此也要特别注意三教异同的相对性和历史性,从而更好地贴近三教及其关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接着,洪修平教授鼓励青年学者不要对三教关系研究的浩大工程望而生畏,而应结合自己的学术背景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进路;在对三教关系进行综合性的整体研究之外,也可以尝试专题性的个案研究,例如慧远的佛法名教论、阳明心学与禅学、张伯端的道禅合一等课题。

线上会议室

最后,洪修平教授总结了历史上三教关系的动态演变,并展望了未来的三教关系研究。在历史上,三教关系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从早期强调“三教一致”,到唐代的“三教鼎立”“三教融合”,进而发展为入宋以后的“三教合一”,这标志着三教关系随着社会经济与政治的需要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儒佛道三教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找到了它们的共同归宿,也即以儒为主、以佛道为辅的最佳组合形式。随着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传入三教关系发展为五教关系。近现代以来,五教关系日益显著,不仅体现出多民族、多宗教之间共同的文明追求,也成为崭新的研究课题。洪修平教授总结道,儒佛道三教由相异冲突乃至相异共存、相融互补的历史,对我们思考中华文明如何参与到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当中具有参考价值,同时也为世界文明对话与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主持人:王颂教授

 

提问环节

 

王颂教授首先感谢洪修平教授在本次讲座中将多年的研究成果倾囊相授。他指出,三教关系是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也是探究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消化吸收、创造转化的密码。民国时期,在西学的挑战之下,三教关系一度成为显学,其背后的原因就在于,中国文化对佛教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作为文化交流借鉴的成功典例,不仅是历史研究的课题,更具有当下的现实意义。洪修平教授将三教得以融合的原因归结于“人学”,王颂教授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佛学的中国化正是淡化出世的宗教精神、深化现世的人文精神的过程。王颂教授总结道,洪修平教授不仅结合个人的研究经历与心路历程娓娓道来,同时提纲挈领、高屋建瓴,介绍了许多前沿问题,对青年学者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提问环节中,观众热情高涨,踊跃参与。讲座在热烈的互动中顺利结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