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系庆·综述】第87次马哲论坛——刘森林教授:解放现实:马克思与尼采

 

202210221900-2100,北京大学哲学系110周年系庆系列讲座暨第87次马哲论坛在腾讯会议上如期举办。本次论坛主题为“解放现实:马克思与尼采”,主讲人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森林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老师、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学功教授主持。在讲座开始前,刘森林教授感谢北大哲学系的讲座邀请,并对于北大哲学系建系110周年表达了热烈的祝贺。

在讲座伊始,刘森林教授对“现实:马克思与尼采”的讲座主题进行解释。按照瓦尔特·舒尔茨《德国观念论的终结》中的说法,后观念论时代哲学的共同问题就是“理性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虽然哲学家们对于“现实”的看法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是从“现实”出发来反思,“现实”概念自黑格尔起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在刘森林教授看来,马克思和尼采是后观念论哲学的典型代表,他们如何看待“现实”是本次讲座的核心内容。

首先讲座的第一部分呈现为黑格尔的“现实”概念及其问题。刘森林教授指出,在黑格尔的“现实”概念中,本质对实存具有先在性、基础性,实存本身无甚意义。晚期谢林以肯定哲学和否定哲学的区分,将黑格尔的哲学视为仅仅采用概念、逻辑的方式来理性探究存在的否定哲学,但谢林认为只有以肯定哲学完善和丰富否定哲学才能最终实现哲学。与之相似,德国早期浪漫派也曾主张以诗学补充哲学。谢林的这种批评起码具有两种积极意义:第一,虽然肯定哲学探究的具体经验、这一个存在还没有根本性意义,但它标志着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第二,不能只讲逻辑,要跟具体的行动者联系起来,正是在谢林这里将本质与实存、可能与现实勾连。刘森林教授认为这两方面内容对于马克思与尼采都非常关键,尽管如此,谢林所采取的仍旧是传统哲学的方法,因而谢林所作的推进需要进一步强化,因此他们对其进行了反转式的改造。

其次,讲座的第二部分呈现为马克思的“现实”概念即对单一事实的超越。刘森林教授进入马克思的理论论域,强调马克思对“现实”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强调经验、具体到受到施蒂纳冲击的转变。施蒂纳以个体对抗普遍(类和自我意识)、以经验存在对抗自我意识的理论观点在以下两方面提醒了马克思:第一,无限度推崇具体、经验、这一个,可能同样陷入荒谬极端;第二,拓展肯定哲学之路把握现实,创建新的有效方法最根本。

马克思对有效方法的探索体现在其黑格尔辩证法的借鉴和改造,一方面强调主体性、行动者的视角,戒绝外在观察者的视角,另一方面强调政治经济学批判,而且比同时代人文学者更重视吸收启蒙运动的新成果。在此,只强调马克思与黑格尔方法上的继承性是不够的。因为黑格尔的方法奠基和支撑的是上帝国的一种实现,而马克思的方法要论证的却是一种上帝国的灭亡之后所诞生的一种新世界。这个世界不再是黑格尔所期望的那样凝聚、整合的完美世界,而是一种既具有聚拢性和整体性,又具有分散和急速变动的特征的新世界。正是在此基础之上,马克思将“现实”理解为从物质生活条件出发、强调社会性构成的内涵才构成了对单一事实的超越。

再次,讲座的第三部分呈现为对尼采的探索。刘森林教授从费尔巴哈-尼采的思想关联角度出发认为,费尔巴哈对于“生命现实”理解具有两个面相,一方面,感性存在往往是具体的“这个”、“那个”,但其本质却还是“类”,另一方面,现实与情感内在相关,但其情感仅指贫乏的爱,尚达不到怨恨与恐惧的尼采认识水平。进而刘森林教授指出,尼采以更激进的方式强调了只有积极的行动者才敢于从而才可能触及真正的现实。

在此基础之上,刘森林教授分别就尼采对失败者、中庸之人以及末人的分析而指出尼采对“现实”进行分析的有效方法。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中指出,保罗派基督教之所以道德化地扭曲现实,正是因为他们满怀恐惧,害怕现实,他们只能用道德化的解释来转移、化解自己的恐惧,在内心保留一块不投降的区域,他们作为失败者只是把遭遇到的东西当成了现实,再无积极行动。尼采把苏格拉底式的辩证法视为非高贵者、中庸之人才会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奉理性为神明的苏格拉底式辩证法所营造的世界,是一个超越于感性之上的形而上学世界。尼采的“末人”是沿着基督教和苏格拉底理性主义的逻辑与脉络,在现代文化中发展到顶峰,在历史终结之处大面积出现的那种标准人,“最后的人”。在尼采眼中,这是一种十足的平庸,久而久之就将颓废。因此,尼采在《重估一切价值》中认为真正的现实必须去拥抱“更迭替换,变动,多样性,对立,矛盾,战争”。世界没有简单线性进步而是永恒轮回,在永恒轮回中积极求索,不断创造,并以大爱对待他者。

最后,刘森林教授总结指出,马基雅维利以来的古典世界,即于谢林所谓否定的哲学对应的世界逐渐坍塌、破碎,而在此之后一个新的现代世界得以逐渐产生,它喻示着一种上帝死后的新的现实,因而需要一种新的哲学、新的方法对其予以把握。这种新的哲学建构是后基督教的、后资本主义的新文明。而“现实”就是针对这种新文明而言的,是促生、造就着这种新文明的“现实”。马克思与尼采就构成了十九世纪进行这种新哲学形式探索的两个著名代表,他们各有侧重,彼此之间可以相互批评,更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启发。

主持人杨学功教授首先就刘森林教授对北大马哲学科的建构和支持表达了感谢。其次,杨学功教授认为,这场讲座呈现了德国后观念论时期马克思与尼采对于“现实”概念的理解,其中涉及到浪漫派、黑格尔与谢林的关系问题、施蒂纳等内容为我们理解马克思哲学如何从德国古典哲学解体的背景中找到自己的出场方式提供了很多启发,拓宽了我们的研究视野。再次,刘森林教授对尼采的“现实”概念的梳理呈现了另一种狄奥尼索斯式的路向,其与马克思的研究既具有连贯性也互有启发性。就马克思的哲学方法论而言,杨学功教授认为这一层面在科莱蒂、德拉-沃尔配等哲学家处得到了更为丰富的呈现与强调。总体来看,杨学功教授认为本次讲座深化了原有的认识、提供了新的研究面向,将现实关切与从马克思哲学本身出发的研究等内容都非常具有教益。

2022年是北京大学哲学系110周年系庆。自1912年成立北大哲学门以来,北大哲学门素有传播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荣传统,先后涌现了冯定、黄枬森等学术大师。马哲论坛是北大马哲学科的学术品牌活动。作为关注前沿问题、促进学术交流的讨论平台,马哲论坛目前已经累计举办87次。此次马哲论坛为迎接北京大学哲学系110周年系庆,在9-11月之间拟邀请国内知名学者,将连续举办10次线上讲座,敬请各位学界同仁关注。

 

 

 

供稿½吕骏

审稿½张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