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系庆·综述】第82次马哲论坛——王立胜教授: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问题的思考



 

2022917日上午9:0011:00,北京大学哲学系110周年系庆系列讲座暨第82次马哲论坛在腾讯会议线上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问题的思考”,主讲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哲学研究》杂志社社长王立胜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老师、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由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仰海峰主持。在讲座开始前,仰海峰教授代表北京大学哲学系向王立胜教授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在讲座伊始,王立胜教授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向北京大学哲学系建系11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首先,王立胜教授回顾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命题的缘起。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王立胜教授认为,这一论断具有多维度的原创性贡献,引起学界深入而持久的讨论也是必然的。

接下来,王立胜教授梳理了目前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问题的相关研究,认为存在两个研究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演进及其阶段性特征进行理论总结,第二个维度是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式、机制、途径等进行探究。

王立胜教授提出,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质上相互结合,以及如何理解这个“结合”。目前学界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对立说”、“并存说”和“汇通说”。“对立说”采取了一种文化保守主义和形而上学孤立主义的态度,禁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任何结合,否定了二者融通的可能性,缺乏文化哲学的理论自觉。“并存说”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各自的体系目标、价值立场进行发展,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但实质上不仅是在理论层面上否认了二者结合的可能性,而且在实际层面上忽视了二者相结合的历史事实。“汇通说”则真正上升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理论实质上的融会贯通,既彼此契合,又互相诠释,这就超越了同异之辩,看到了二者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也超越了对“结合”的形式主义的理解,是更高层次的、创造性的融合。但是“汇通说”作为一种互诠互释的过程,仍然仅是表面义理的相遇与照面,还没有深入到二者具体结合的内在逻辑分析。

基于对以上三种观点的批判性总结,王立胜教授认为,一方面,汇通的背后应当是一种创造性的、建构性的理论新形态的产生,而不仅仅是某些观点的互相发明与解读;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运用与阐释,因此,“结合”更意味着以实践为基础、以现实为导向的创造性融合,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于是,王立胜教授提出,要实现真正的“结合”,就需要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大理论体系进行一种文化哲学本质的前提性追问。王立胜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五条前提性的基本理论: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把感性活动具体化为人们的生命活动,把哲学的存在论根基理解为人的生产活动与存在方式的统一;第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人们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精神生活的关系做出了深刻阐释,对社会历史的矛盾运动机制和客观规律做出了深刻总结;第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对人类社会发展形态做了深入研究,创立了三大社会形态的理论,把人的存在状况、自由性质与社会发展程度统一起来加以考察;第四,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洞悉世界历史的本质和核心秘密,指出了现代世界各国的发展出路;第五,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和意识形态理论揭示了文化发展和物质生产方式之间的内在关系。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王立胜教授根据“中华”“优秀”“传统”三个关键词做出了界定,认为“中华”意味着是在中国实践中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文化成果,“优秀”意味着是依然有生命力、能够适应现代社会、能够满足人们文化需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精神的文化,“传统”则是与现代相对的概念,是由于中华民族被世界历史强行拖入现代世界,从而与前现代的自然生产方式相告别而造成的。由此王立胜教授认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本身之中就蕴含着文化结合和汇通的事实。

基于以上分析,王立胜教授提出一种新的观点,即“融创说”。“融创说”把“汇通说”作为基础和手段,要求在汇通的基础上:第一,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并且整全地理解这种实践对于中华民族、对于共产主义、对于世界历史的全部意义;第二,体悟人民群众的存在方式、生存状况和文化需要;第三,回应西方文化现状,反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界限,反思人类存在的无根无家状况及其导致的文化虚无主义本质,从而进行艰苦卓绝的文化创新、文化创造、文化创生的伟大事业。具体地说,“融创说”把“融”理解为基础和手段,把“创”理解为本质和关键。在“融创说”看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异与同,都表现为文化创造的产品,即“中华新文化”自身的环节和特点。只有这样的融创,才能真正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才能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随后,王立胜教授进一步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创的机制。王立胜教授认为,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创造,必定是以融创的方式展开的,融是基础,创是核心;融是现象,创是本质;融是手段,创是目的。研究融创的内在机制,可以从融创的条件、动力、主体、途径、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展开。王立胜教授提出,融创的动力存在四个层面:第一,从文化层面讲,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谱系、理论宗旨和精神实质本身就要求融创,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前现代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农耕文化,也无法直接适应现代社会,必须通过融创才能获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第二,从政治层面讲,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同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所以融合创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先进文化的创造,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三,从实践层面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创的主动力与定向强力;第四,从精神需要层面讲,融创的使命和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为了给中华民族构建一个崇高的、坚实的、温馨的精神家园。关于融创的途径和过程,王立胜教授认为,首先要精通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与主要内容,达到历史自觉;其次要深入研究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伟大实践;同时,还要认真全面地研究人民群众的精神状况,深刻发掘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和精神倾向,并且要在这种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党和群众、需要与缺失的交互比照中,自觉遵循人类文化发展规律和中华传统文化内在特质,进行大胆的创新、创造、创生。

最后,王立胜教授分析了融创所取得的成就和未来的目标。从完形态上说,融创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大思想体系,三者均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体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创,真正实现了既是中国的,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从将来形态上说,融创的目标是正在构建的“中华新文化”,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可以满足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需要、将来可以极大影响其他类型文化和满足世界各民族精神需要的新型文化。“中华新文化”既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人类优秀文化融创的结果,也是对人类新型文化的积极探索和建构。

主持人仰海峰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当前理论界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蕴含着丰富的理论空间和学术生长点。王立胜院长的讲座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研究领域中树立了学理性研究的典范。北京大学哲学系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丰子义教授对王立胜院长的精彩演讲表示诚挚的感谢和真切的感佩。讲座在听众热烈的留言互动中圆满结束。

2022年是北京大学哲学系110周年系庆。自1912年成立北大哲学门以来,北大哲学门素有传播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荣传统,先后涌现了冯定、黄枬森等学术大师。马哲论坛是北大马哲学科的学术品牌活动。作为关注前沿问题、促进学术交流的讨论平台,马哲论坛目前已经累计举办82次。此次马哲论坛为迎接北京大学哲学系110周年系庆,在9-11月之间拟邀请国内知名学者,将连续举办9次线上讲座,敬请各位学界同仁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