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综述 | 周五哲坛:Alienation: The Diagnosis of Vicarious Flourishing
2022年6月3日下午3点,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哲学系主办的“周五哲坛”系列讲座在线上开讲。本场讲座邀请了来自开普敦大学(University of Cape Town)的George Hull教授担任主讲人,题目为“Alienation: The Diagnosis of Vicarious Flourishing”。在讲座开始前,Arthur Schipper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本场讲座的主题,并对参与会议的师生表达了欢迎与感谢。
在讲座的开始,Hull教授指出:从费尔巴哈到1840年代的马克思对“异化”(alienation)的理解是基于青年黑格尔派的理论而形成的,而这又与对人的类本质的理解密切相关——Hull教授认为,“异化”是一种对于“人类本质的繁荣”(human flourishing)的阻碍。
接下来,基于对费尔巴哈的相关文本的具体分析,Hull表示:在费尔巴哈的讨论中,人的类本质主要在于理性、意志和爱,基督教的问题就在于将这样的本质归因于“上帝”这种想象的、非人类的存在,这是对于人类把握现实生活的能力的一种剥夺,更意味着对于人的类本质的背离,亦即“异化”。而在1840年代,马克思对这样的“异化”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展:马克思在一定程度上同意费尔巴哈对人的类本质的刻画,但他更加强调劳动能力是人的类本质之所在;他和费尔巴哈一样,同意宗教是一种“异化”的表现,但他进一步将对“异化”的批判推广到了政治经济领域——这一点在《论犹太人问题》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都有着明确的体现:在后者围绕“异化劳动”展开的讨论中,“异化”包括了人与物、人与人的活动、人与人的类本质、人与人的关系等多个层面,这显然大大拓宽了“异化”概念的使用范围。
Hull教授认为,无论是宗教异化还是政治经济层面的异化,它们所指向的其实都是个体以间接的方式去实现所谓的“人类的善”的活动,而这样的活动会将个体导向非人类的存在(如想象中的超自然存在、国家机构、或作为整体的经济系统等)。在这种意义上,“异化”无疑是个体层面上的:在这些活动当中,首先被遏制的都是个体发挥其作为人类的本质功能的能力——这带来了一个问题:接受这样的“异化”概念是否意味着必须接受对于人类本质的这种预设?在对于多元主义(pluralism)进行考察后,Hull教授指出,虽然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并没有直接给出充分的描述,但实际上,对于“异化”的批判是能够与多元主义相容的。
总而言之,从费尔巴哈和马克思那里得来的异化概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或许能够帮助我们回答这样的问题:当集体的认同取代个人的认同、并削弱个体作为人类充分发挥其本质的能力(human flourishing of individuals)时,究竟是什么样的机制在发挥作用?此外,这样的概念也有助于带领我们反思科学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有害的繁荣”。
在提问环节中,Hull教授就“我们是否能够在黑格尔的形而上学中看到类似的‘异化’概念”、“如何理解费尔巴哈对上帝的意识的刻画”、“是否有其他可能的对于‘异化’概念的解读方式”等问题与刘哲教授、Arthur Schipper教授以及线上的师生们展开了讨论。
提问结束后,Arthur Schipper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向主讲人以及参会的师生们表达了谢意,并宣布本次讲座到此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