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系2021年度获1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
哲学系近年来着力提升系内的科研氛围,通过举办“哲学与好奇”、“哲学会饮”午餐会等形式的活动,鼓励教师自由交流学术思想和技能,在学术研究方面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中青年骨干教师更加有意识的开拓新的研究方向,更积极的申报科研项目。2021年全系教师(包括博后)共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11项,包括重大项目、冷门绝学项目、年度项目、外译项目、后期项目等,详情如下:
王中江 |
近代中国“哲学新语汇”的形成及其哲学新知识体系的建立 |
国家社科基金 |
冷门绝学 |
王颂 |
域外藏多语种民国佛教文献群的发掘、整理与研究 |
国家社科基金 |
重大项目 |
杨学功 |
郭湛波遗著手稿整理和研究 |
国家社科基金 |
重点项目 |
吴增定 |
尼采哲学、现象学与后形而上学语境中的主体性问题研究 |
国家社科基金 |
一般项目 |
程炜 |
亚里士多德论动物运动的哲学研究 |
国家社科基金 |
一般项目 |
方博 |
康德的非形而上的政治哲学研究 |
国家社科基金 |
一般项目 |
陆俏颖 |
当代生物学中的基因及其因果性研究 |
国家社科基金 |
青年项目 |
郑开
|
道家政治哲学发微
|
国家社科基金
|
外译项目
|
张梧 |
马克思主义空间批判理论的当代审视 |
国家社科基金 |
后期资助 |
陈斯一 |
柏拉图的《会饮篇》研究 |
国家社科基金 |
后期资助 |
王尔 |
两汉承续与新汉本位:东汉前期政治文化实践研究 |
国家社科基金 |
后期资助 |
下面简要介绍王颂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的重大项目以及王中江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的冷门绝学团队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域外藏多语种民国佛教文献群的发掘、整理与研究
首席专家:王颂
课题组主要成员:何燕生、李雪涛、纪赟、汲喆、陈怀宇、张雪松、邵佳德、赖岳山
首席专家简介:王颂,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华日本哲学会常务理事、《北大佛学》学术集刊主编等职。曾在日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匈牙利罗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校担任访问学者或举办讲座。研究方向为中日佛教、佛教哲学、近代佛教。
课题简介:近代中国佛教文献可分为中国大陆之内和之外所藏。对于境内所藏,学界已有诸多研究成果,而域外尚待拓荒。域外文献一方面可以弥补境内文献的不足,如一些在境内已经散佚、失传的文献,在域外有幸得以保存,有“抢救”、利用之必要;另一方面可以切换研究视角,透过域外文献发现民国佛教与世界的关系。近十来年,港台及海外解密了大量档案;西方及东南亚的主要国家也逐渐将二十世纪的报刊、档案制成电子数据库;部分民间收藏也为学界所发现。便利的现代技术和图书馆信息使得研究“域外藏多语种民国佛教文献群”成为可能,它将补充、突破了既往利用本土汉语资料的局限,成为学术前沿。本研究除收集域外藏汉语文献之外,还将关注日文、英文、德文、法文、意大利文等方面的资料,以期研究民国时代形成的各种“新型教团”,揭示民国佛教的构成群体、组织形态;研究民国佛教在社会大转型期与政治的关系;考察民国佛教与思想文化的交互影响。
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近代中国“哲学新语汇”的形成及其哲学新知识体系的建立
首席专家:王中江
研究团队主要成员:徐水生、刘岳兵、郑匡民、韩立坤 等
首席专家简介:王中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华孔子学会会长、老子学研究会会长。近年出版有《简帛文明与古代思想世界》、《儒家的精神之道和社会角色》、《道家学说的观念史研究》、《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自然和人:近代中国两个观念的谱系探微》、Daoism Excavated: Cosmos and Humanity in Early Manuscripts;Order in Early Chinese Excavated Texts:Natural, Supernatural and Legal Approaches;『简帛文献からみる初期道家思想の新展開』等著作20多部;发表学术专题论文180多篇;主编有“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中国儒学》(合作)、《老子学集刊》等。
课题简介:哲学思想在不同时代的革命性转变,直观上就能看出的是哲学术语、话语和言说方式本身直接就发生了明显的和巨大的变化。没有比中国古典哲学在向近代哲学的转变中更能反映这种变化了。它是一个古老的伟大传统同另一个巨大的哲学传统相遇之后相互比较和相互融合的结果。这种融合的一个重要过程和方式是大量西方哲学语汇和术语被翻译、移植、吸取并内化成近代中国哲学新语汇、术语和概念。海内外学术界对这一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在广义上的中译西方“学术和思想语汇”大概念之下展开,其中部分涉及到西方的“哲学语汇”的中译、传播及对近代中国哲学的影响。近代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和哲学等的建立与西方和日本处在一个非常广泛而复杂的关系和关联中,时间跨度从明清之际后经晚清到民国二十年前后,其研究是广义的“西学东渐”,其成果也最多。其中涉及到了西方“哲学语汇”的中译、传播和影响方面。这一课题研究的主要领域和问题一是“西语哲学语汇和术语的直接翻译、移植、吸取与近代中国哲学‘新语汇’的形成”;二是“近代中国哲学新语汇与日译哲学词汇的移植和内化”;三是“古典中国哲学语汇与近代中国“哲学新语汇”的关系”;四是“哲学新语汇的形成与近代中国哲学新知识新体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