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做中国哲学:思路、方案与实践”学术工作坊在北京大学举行



2021年12月18日,由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哲学系、清华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中国哲学暨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做中国哲学:思路、方案与实践”学术工作坊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大学和云端成功举行。

近年来,中山大学陈少明教授用一系列具有高度理论性的问题展开了“做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学术成果,在学界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鉴此,工作坊邀请来自全国不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相关方法及其实践的理论空间展开讨论,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探索和实践。

上午九时,工作坊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和线上会议室同步开始。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仰海峰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张伟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唐文明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郑开教授分别致辞,肯定陈少明教授相关研究对学界产生的重要影响,期望本次工作坊的切磋琢磨对“做中国哲学”的方法论产生进一步推进,并期望三校保持密切的学术交流。

嘉宾致辞之后,中山大学哲学系陈少明教授做了引言。陈教授指出,“做中国哲学”并非一种哲学理论,而应当被视作中国哲学的一个方向、哲学的一个领域。在方法论上,“做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倡导研究对象的扩展,即不仅仅以概念为中心,而是扩大到经典中的经验性内容,如人物、事件以及各种物象;在分析中尤其注重古典的生活经验,将之作为古与今、中与西的沟通桥梁;对“想象力”的意义也有重点的关注。基于这种方法论,陈少明教授介绍了自己研究中的具体案例,谈论了对于哲学作为解释经验现象的方法、探索意义的过程的理解,并回顾了自己在研究中使用的“手法”。

陈少明教授的引言之后,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27位发言人和4位主持人在上、下午近七个小时的时间里从不同的学科视角、问题意识和研究路径出发,围绕“做中国哲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了热烈充实的讨论。学者们分别从中国哲学的历史、当下处境、方法论创新等方面展开了讨论,强调“做中国哲学”的实践性和创新性价值。学者们的发言集中体现了“做中国哲学”的具体方法和问题意识对中国哲学研究的影响,也生发了很多关于这一论题的新视角。

在最后的综合讨论与回应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干春松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吴重庆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王颂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王博教授谈论了各自对于“做中国哲学”的理解与期望。陈少明教授在简短的回应中表示,自己会将在工作坊中的收获认真消化,努力思考和回应同仁提出的问题,并对线上线下各位学者的出席和发言表示感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