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第79次“马哲论坛”综述

 

2021625下午14:00——17:30,第79马哲论坛在人文学苑3号楼109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资本论》哲学的多维透视”,与谈人包括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猛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孙乐强教授和南京大学哲学系周嘉昕教授。教研室老师、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张梧主持。

 

首先,吴猛教授进行发言,介绍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研究情况。近年来,国内学界普遍希望寻找新范式以理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而他本人强调从意识形态批判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迄今为止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依然存在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如政治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资本论》的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从“工人阶级的圣经”的含义来说,《资本论》发挥什么作用?这些正是吴猛教授开展研究的问题意识。

吴猛教授认为,我们之所以没有准确把握这些问题,是因为未将马克思的哲学视野与近代哲学的视野区分开。近代哲学始终在思考对象性维度,把真理放到了对象的层面上。而在近代哲学转向现代哲学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是从对象的研究转向了对象的给出方式的研究。马克思的哲学视野实现了这一转向,他是第一个最早在对象的给出方式层面上研究真理的哲学家。那么,如何从对象层面和对象的给出方式来理解客观性?吴猛教授指出,马克思所说的“对象的给出方式”,不是现象学的给出方式,而是历史性的显现方式。对德国现实的分析,不应从经验维度来分析,而应当从关于德国现实的话语、文本等开始进行分析。历史唯物主义的创建中正是凸现了这一方法,如生产力、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等概念,都是在批判当时的话语和文本中出现的。

因此,马克思实现了从对意识形态的批判转向对历史现实的批判,这一转向的根据在于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表述,对现实的歪曲表达与现实本身总有客观联系,因此客观性不在于经验对象,也不在于意识形态的观念,而在于使得经验和观念具有内在联系的层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不是简单地全盘否定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重新建构新科学,而是在进行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批判。在与政治经济学进行内在对话时,马克思的目的不在于说明政治经济学是错的,而在于揭示与政治经济学意识形态相关联的资产阶级现实的客观性。资产阶级现实不是静态的、本质的内容,却是使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如此这般展现出来的历史前提和表现机制。吴猛教授总结道,他的方法主要是“形式分析”,从政治经济学的抽象观念出发,考察怎样的一种赋形力量使得其具有普遍形式,从而考察马克思从意识形态批判出发究竟获得了怎样的新历史观。

随后,周嘉昕教授和大家分享他研究《资本论》的心得。他的问题意识始终是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马克思前后期对“劳动”的表述不一致。因此周嘉昕教授最早研究的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劳动的分析。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发挥两个作用,一是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二是掩盖剩余价值。它存在的问题是,“劳动”的概念十分含糊。马克思正是从这一问题意识到古典政治经济学使用的概念范畴十分抽象,对社会关系有着“异化”/“拜物教”式的理解,尤其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发现“需要”的范畴和社会关系密不可分,发现黑格尔站在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周嘉昕教授由此意识到,马克思在分析概念范畴背后的社会关系时,具有历史性视角。

 

在得出这些理论前提后,周嘉昕教授接着介绍他研究《资本论》的切入点。19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争论是“转形问题”,即第一卷的剩余价值如何过渡到第三卷的地租、利润等现实形式。在考察马克思的解答时,周嘉昕教授发现地租问题非常重要,从而进一步认识到《资本论》逻辑论证有着历史性维度,其中重要两例是资本的原始积累和拜物教问题。

周嘉昕教授最后介绍他目前研究得出的三个初步结论。一,《资本论》中的辩证法植根于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进程。二,《资本论》中的辩证法以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内在矛盾的展开为前提。三,《资本论》的辩证法是对抽象范畴背后的现实社会关系的把握。

最后,孙乐强教授发言。在研究《资本论》时,孙乐强教授先后思考了三个具有逻辑内在关联的问题,第一,《资本论》讨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当代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导致西方马克思主义随之转变?第二,资本既然是在运动中展开的,那么资本逻辑在不同历史阶段分别有什么样的表现?基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孙乐强教授发现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一定要结合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历史发展的研究。第三,概念范畴的提出有着什么样特定的历史背景?每个概念的内涵赋予离不开历史,人们对它的认知也具有历史性。

 

孙乐强教授认为马克思不像黑格尔一样,把概念范畴的出场史视为概念范畴的发展史,他随后分别举了“货币”和“劳动”这两个范畴为例进行解释。虽然现象具有客观性,但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区别在于,前者只是如实反映现象,而马克思则要研究外在现象在资本运作下如何表现。孙乐强教授总结了他的主要观点,即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键是既要意识到范畴的历史性和范畴内涵的历史性,也要意识到范畴的历史性绝不等于范畴背后社会的历史性。

随后三位与谈人分别就历史性概念、《资本论》的批判对象和价值概念等进行了进一步讨论。三位与谈人的精彩发言引发了现场老师和同学们的强烈兴趣,听众就与谈人的发言内容提出问题,展开进一步交流和探讨。最后,本次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北京大学哲学系2020级硕士研究生 吴易浩供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