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胡司德(Roel Sterckx)教授讲座纪要

 

剑桥大学李约瑟科技史及中国历史讲座教授、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胡司德(Roel Sterckx)应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及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邀请,于2020年11月18日及12月2日以在线方式分别做了题为“早期中国的财富哲学”(Philosophy of Wealth in Early China)及“农业与古代中国哲学”(Agriculture and Philosophy in Early China)做了讲座。此次系列讲座是北京大学海外名家系列讲座的一部分,讲座由北京大学哲学系程乐松主持,并分别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温海明教授及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陆扬教授担任评议。

 

 

胡司德教授致力于早期中国思想与文化的研究,他关于中国思想与文化中的动物及灵异的研究影响广泛,同时也关注早期中国的饮食与祭祀等主题性研究,近期也出版了关于早期中国思想形成历史及其机制的专著。胡司德教授是全球范围内最活跃的早期中国研究专家之一,也是对早期中国的农耕、饮食及语言文化有开创性研究的重要汉学家。他的两次讲座凸显了他对于早期中国文献及历史文化的熟稔,以及对物质生活与思想体系之间的关系、跨文本的主题研究等问题的关注。他对于财富和农业的两次讲座都以独特的切入点关注了中国思想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由农业与财富问题体现的中国古代思想的独特表达方式,很有启发。

“早期中国的财富哲学”的主题讲座中,胡司德教授提及了欧洲的重农主义与狄尔泰、莱布尼兹等欧洲思想家对于中国风格的独特理解,以此为切入点说明早期中国的社会结构与劳动分工。在士农工商的四民社会结构中,商的地位十分独特。在重农抑商的整体态度之下,中国人如何理解财富以及商业行为是十分值得重视的问题。胡司德教授广泛征引了包括《商君书》、《韩非子》、《孟子》等在内的早期中国思想文献中关于农商关系的论述,讨论早期中国思想家强调通过抑制商业以及商业行为来保证农耕生产的稳定。

 

 

在此基础上,胡司德教授通过儒家对于富与义的辩证关系的讨论说明早期中国对于财富的一种道德性前置的处理模式。进而讨论了墨子中所见的义利之辩,在利己、公义与利他之间的复杂关系说明早期中国的财富观并不是单面和纯粹的,而是相当复杂且多面相的。胡司德教授还注意到早期中国的经济形态是建立在礼物经济而非市场经济的模式之下的,与此相对,财与民的关系在国家治理与道德修养之间的功能差异也造成了一种思想张力,这样一来,作为社会治理与稳定的重要资源的财与指向个人生活的富之间就形成了两个不同的评价模式。

温海明教授就财富观念的复杂性,特别是在公共性与个体性、治理功能与道德追求之间的张力进行了补充性的说明,与此同时,他指出我们要考虑到早期中国文献中对于市场或交易的独特关注方式,以《易经》的噬盍卦的卦象为例说明了市场与交易的取象。胡司德教授在回应温海明教授点评之中强调,的确需要重视中国早期文献中关于财富问题的复杂表述模式。总体而言,胡司德教授关于早期中国财富哲学的整体理解和描述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典型的汉学研究方法中对于中国文化复杂性和层叠感的重视,也在方法论上提出了关于中国思想的解释进路和界限问题。

“农业与古代中国哲学”讲座中,胡司德教授关注到早期思想文本中都以农业和农业技术作为一种论述主题,对农业主题知识和现实的运用与另一类农书文献并不一样。早期文献中描述农业的内容往往是具有很强的隐喻性,其隐喻性论述(Figurative Argument)指向往往是社会性和思想性的评论,这一点可以看出早期中国思想的表达方式。胡司德教授提出了早期中国文献中的数十个案例来说明农业知识和农耕实践在思想表达的独特功能,此外,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样的隐喻性论述也成为一种农业知识传递的重要方式呢?从思想表达和知识传递的两个层次上,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农业性话语与知识形态的思想价值与文献功能。思想史研究一方面要考虑农业和农耕作为一种常识性知识如何帮助思想的论证,另一方面也要充分重视思想文本中传递的实践知识(Performative Knowledge)和农业生活状况。

 

 

陆扬教授在评论中提出了关于隐喻性论述与实践性知识的起源问题,从文献证据而言,这样的论述在什么时候开始大量出现的呢?与此同时,我们如何理解实践性与隐喻性之间的复杂关系也需要进一步讨论。胡司德教授在回应了陆扬教授之后,也回答了参与讲座的同学提出的问题。

作为海外名家系列讲座的一部分,北京大学哲学系还邀请普鸣教授和胡司德教授以在线研讨的方式与在读的相关专业研究生就早期中国思想与社会历史研究的趋势、方法及挑战进行了专题讨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