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赵敦华:中国人为什么热衷德国哲学?”讲座综述

 

2020年5月15日晚19:00-21:00,由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主办的“哲学与现代世界”系列线上讲座正式开启。首讲“中国人为什么热衷德国哲学?”,由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赵敦华老师主讲,外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吴天岳老师主持。讲座以腾讯会议和哔哩哔哩直播的方式进行,在线观看人数最高时达3万余。

 

讲座共分三个部分。首先,主讲人对讲座题目进行解题,指出中国人对德国哲学的热衷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预设,而是一方面要准确理解有关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背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德国哲学的发展对中国而言所具有的参照系的作用。其次,主讲人指出西方哲学在中国传播可分为四个时期,即(一)初期: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二)成熟期:1931-1949年;(三)潜行期:1950-1977年;(四)繁荣期:1978至今。主讲人分别介绍了在这四个时期中西方哲学传播的主要特点,并强调德国哲学尽管在初期没有受到特别的青睐,但是在成熟期之后却一直为国人所热衷。究其原因,有唤醒爱国热情的现实需求,有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需求,也有理解以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等为代表的现代西方思潮的文化需求等。

 

    讲座的画龙点睛之处是主讲人对中国人“热衷”德国哲学的“价值”评估。这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哲学史观。在中国传统学术中,对经典的解释一直占据主要地位,而德国哲学传统中对哲学史的重视与此正好十分投契。黑格尔提供了第一个科学的哲学史观,中国人在引进“西方哲学”时,其理论框架可以说都来自黑格尔的哲学史观。随着海德格尔在中国成为显学,海德格尔按照其存在论梳理哲学史文献的讲稿成为新近流行的哲学史观。对德国哲学史观的接受,让中国人从传统的“经”与“注”、“经”与“史”的关系问题,转向对哲学思想的“述”与“评”、“论”与“史”、“哲学”与“哲学史”、“思想”与“学问”的关系的思考。然而,在哲学研究中,由于“哲学史观”先行,存在着叙述有余,评论不足;历史材料重复,缺少理论创新;哲学史多,哲学少;富有学问,缺少思想等问题,似乎“论”成为禁锢思想的教条,“史”变成没有生气的史料考证。这种问题实则对应于传统学问功夫中“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之间的张力。主讲人认为,在问题意识方面,应当有在理论上“先立乎其大者”的特点,这样就不会被史料牵着鼻子走,而是能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从哲学思想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其次,德国哲学体现了启蒙问题的时代性:从康德、黑格尔到海德格尔及后现代,启蒙运动所标榜的自由、自立和尊严等价值,在中国人对德国哲学的接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康德和黑格尔对人的尊严的重视与中国传统思想中士大夫的尊严理想具有天然的亲缘性,而近代以来对独立人格和思想尊严的追求更是中国知识界的首要目标。人的尊严不仅是在学术、思想层面的高蹈,亦有法律层面的保障。在《德国基本法》第一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八条中,都强调了人的尊严的重要意义。

最后,在思维方式上,德国哲学的体系往往与一种特定的逻辑密切相关,他们的体系可以称之为“逻辑的体系”,他们的逻辑也可以称之为“体系的逻辑”。然而,由于体系逻辑的思维定势和宏大体系的衰落,德国哲学失去了曾经引领西方哲学的创造力。德国哲学家们或是固守在与自然科学对立的精神科学的几个据点,或是对经典考证不断更新,或是转向分析哲学。主讲人认为,当代哲学的发展表明,我们必须实现从先验逻辑到数理逻辑的认识方式转变;必须以数据观察为基础,使用严密的理论分析逻辑推演,才能更好地理解人和社会,从而更好地改变世界。

 

    赵敦华老师的讲演结束后,主持人吴天岳老师在进行总结时指出,讲座从事实层面描述了中国人对德国哲学的热衷,又探讨了事实出现的原因,最后评论这一事实现象的“功过是非”,细致全面、精彩纷呈,富有学识与洞见。在之后的互动环节中,腾讯会议和哔哩哔哩直播平台的观众就哲学与哲学史、自然科学、现代科技、政治实践和生命意义等之间的关系,东西方尊严观异同、马克思哲学与主体性、德国哲学的前沿动态等问题与主讲人进行了充分交流。讲座最后在云端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记录:王希佳)

 

[拓展阅读]

1、赵敦华:“如何循序渐进学习哲学”(节选自《西方哲学经典讲演录》),网络链接:https://www.sohu.com/a/114422017_252534

2、赵敦华:“西方哲学研究方法与苗力田学术思想——西方哲学研究领域史论关系的三种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第42-43页。

3、赵敦华:“实用主义与中国文化精神”,《哲学研究》2014年第1期,第62-69页。

4、“赵敦华与邓晓芒对谈——康德与黑格尔”,《德国哲学(2017年下半年卷)》,第18-48页。

5、赵敦华:“德国古典道德-政治哲学的启蒙精神”,《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2卷第5期,2017年9月,第32-36页。

6、赵敦华:“批判哲学的马克思特色”,《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5卷第2期,2018年3月,第62-71页。

7、赵敦华:“四十年来西方哲学问题争论发凡”,《学术交流》,第300期第3期,2019年3月,第5-10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