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第十三期“哲学与好奇”午餐会首次线上举行

 

3月20日上午,2020年第一期“哲学与好奇”讨论会,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在线上举行。这次的报告主题为Philosoph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Why are they different? Can they help each other? 我们邀请了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胡旭辉主讲,哲学系长聘副教授王彦晶主持,来自北大哲学系、外国语学院、中文系、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等院系近90位老师和同学在线参与了讨论。

面对新冠状肺炎疫情所造成的特殊形势,“哲学与好奇”活动首次尝试线上讲座,第一次邀请哲学系外的老师主讲跨学科的主题。

图左至右:王彦晶教授、胡旭辉教授

王彦晶老师首先介绍了胡旭辉老师的学术背景,并谈到举办“哲学与好奇”讨论会的初衷之一就是探索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本质的联系。胡旭辉老师表示希望通过展示当代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和方法,考察语言学和哲学的联系与区别,希望与哲学领域的学者和同学们分享语言学家对于语言哲学与语言学关系的思考。

胡老师通过简单的语言现象来说明当代理论语言学(尤其是乔姆斯基语言学)的研究本质,强调语言学的核心目标是研究自然语言的内在机制,进而研究人类的语言认知机制。胡老师从语言学家的视角观察语言哲学,认为语言哲学的目标不是自然语言本身,而是通过研究语言来探究人类的世界知识、人类如何表征世界;发展精确的逻辑语言表述意义,去除因为自然语言的歧义而带来的哲学上的混乱。

虽然终极的研究目标不同,胡老师认为语言学与语言哲学有许多工作是相互重叠的,也有许多工作是可以相互补益的。胡老师在报告中用两个具体的研究案例来说明问题。第一个案例是事件结构。哲学家Davidson及Parsons对事件的语义做了精确的描述,包括:事件是一个实体、也是一个论元。这样的研究除了在哲学上有多重意义,也对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启发。语言学家如 Hagit Borer将这些洞见引入到句法研究中,建立名词和事件的平行句法结构,探索人类语言、尤其是句法机制如何编码事件,在句法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二个研究案例是名词指称。胡老师简要回顾了罗素、Strawson两位哲学家在名词指称领域的理论要点和分歧,随后指出句法研究中有关名词短语的功能结构DP(限定词短语)可以对此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句法理论并不认为句法推导可以产生完整的命题或者有明确指称的名词短语。以DP结构为例,句法中的节点D只是明确该实体如何在语境中锚定(如有定、无定、泛指),因此元语言层面的名词结构不能指称,只是具备使用中可以指称的“潜能”或者预设,这样的潜能/预设在具体与语境中被激活,这为Strawson的理论提供了支持,并且将Strawson理论中未阐明的概念在语言内在结构层面做出了精确的界定。而罗素的“描述”或者“概念”则是DP结构底层的N(名词)的词汇语义,需要与功能结构D合并后方可成为一个完整的名词表达。

讲座临近结束,胡老师指出,事实上现在不少语言哲学家和语言学家的工作高度重合,如形式语义学研究和理论语用学(尤其是形式语用学)领域的不少研究与哲学家的研究高度一致,这也展示了语言学与语言哲学紧密联系以及有时候很难界定的原因。

胡旭辉老师在讲座最后再次总结道,语言哲学与语言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是不相同的。但是,在走向目标的途径中,语言哲学与语言学在很多具体的任务方面是一致的,同时也有不少工作可以相互借鉴和启发。

讲座结束后讨论环节中,叶闯教授、韩水法教授,仰海峰教授以及李麒麟老师等与主讲人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

请大家继续关注“哲学与好奇”的后续线上活动(主页:pandc.carrd.co)

 

 

学者简介

胡旭辉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助理教授、研究员。2005年获剑桥大学理论与应用语言学系语言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主要是句法理论、语用学、形态学。已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英文专著一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包括形式语言学顶级期刊Natural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Theory,并有一篇论文近期被形式语言学公认第一的期刊Linguistic Inquiry 录用。

个人主页:

https://sfl.pku.edu.cn/xygk/szdw/wgyyxjyyyyxyjs/63753.ht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