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关键词’和‘主义’话语的多元性”学术会议在我系召开
8月18日,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共同主办的“近代中国的‘关键词’和‘主义’话语的多元性”学术会议在北京大学人文学苑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二十位专家学者,以及期刊和媒体代表,共同参加了本次学术会议。其中既有在相关领域学养深湛的资深学者,也有取得博士学位不久、开始在学界崭露头角的学术新锐。
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哲学系王中江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仰海峰教授致开幕辞。仰海峰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认为本次会议的主题对于更加深入地理解当代中国思想和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耿云志先生作了题为《名词崇拜:以“革命”为例》的主题报告,对“革命”一词在近代中国的泛化和神化现象作了深入分析和反思。
近代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是在东西方哲学和思想两种传统接触、融合和转化中形成的,已有的旧关键词被重新审查和转化,外来的新关键词和主义话语大量涌入,既相互批评和相互竞争,又相互吸取和融合,开放包容,呈现出了多元性的思想文化空间,并对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此展开进一步的探讨,对于当前中国思想文化的多元展开和创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会议发言和讨论分为四场进行。北京大学教授王中江、欧阳哲生,清华大学教授王宪明、唐文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方维规,河南大学教授张宝明,云南民族大学教授李跃红以及其他中青年学者分别作了发言。大家围绕近代中国何者属于影响最为广泛的“关键词”和“主义”话语,围绕它们为什么会被选择,围绕这些关键词和主义话语的翻译、移植和重新塑造,围绕中国古代关键词在近代的转化和东西融合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大家普遍认为,在对近代中国政治、社会和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词”中,革命、民主、科学、进化/进步、自由、平等、民族/国家、文明、社会主义、变法/改革、富强、阶级等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王中江教授作会议总结。他指出,中西两种文明的相遇和融合,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和思想文化的转型,这种转型首先是话语体系和名词概念的转型。近代中国将西方文明数百年的发展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引进,对西方文明进行了高度压缩,也因此造成了很多复杂的情况。今后的研究还可以在两个方面进行扩展和加强,一是甲午战争前中国的西学译介对日本的影响,二是传教士在晚清西学东渐过程中的作用。他表示,大家的研究方向横跨文、史、哲、政等多个学科,这种跨学科、跨领域对话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期待今后能够进一步深化会议成果。最后,王中江对与会学者的积极参与再次表示感谢。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