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届BESETO哲学会议总结报告
2019年6月28日-30日,由北京大学-首尔大学-东京大学联合举办的第十一届BESETO哲学会议在日本东京大学本乡校区举行。BESETO会议的主要目的在于为三校哲学专业的研究生提供一个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并以此引领东亚地区哲学研究的走向。此次会议,北京大学哲学系共派出7名研究生(其中包括4名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首尔大学哲学系派出9名研究生(其中包括7名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主办方东京大学哲学系则全部由8名博士研究生参与。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南星助理教授和朱效民副教授带队参加了本次会议。
东京大学安田讲堂
此次会议主要以主题讲座和报告形式进行。讲座部分由三校的三位带队教师完成。其中,东京大学哲学系的榊原哲也(Tetsuya Sakakibara)教授做了题为“An Unforgettable Patient: A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to Dialysis Nursing Care”的报告,北京大学的朱效民副教授做了“Different Philosophies: Could Taijiquan be Understood Today?”的报告,首尔大学的李汉南(Haeng Nam Lee)助理教授做了“Hegel on Free Will: Its Conceptual Structures and Social Ontological Structure and Social Ontological Implication”的报告。这些报告由全部教师与学生参加,报告主题鲜明,在参会者间引起了较好的反响。
会议的核心部分由研究生的报告构成,报告按照主题相似度分别在两个会场举行。这些报告涵盖了古代与中世纪哲学、近代西方哲学以及当代哲学的各个论题,另外还有3篇东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论文在会议上做了报告,涉及到了哲学史、形而上学、伦理学、认识论、政治哲学、元伦理学、语言哲学、哲学逻辑、科学哲学与现象学的一些前言与热点问题。由于报告时间有限(分别为20分钟的报告+10分钟的讨论),有些报告没有在论证细节上得到展开,但它们大多都能引起了参会者的互动和讨论,有些甚至引起了与会教师的强烈兴趣。
朱效民教授做主题讲座
在古代和中世纪哲学方面,东京大学哲学系的西洋千郎(Chihiro Nishioka)做了“Interdisciplinary Character of Mathematical Objects in Aristotle’s MetaphysicsMN”的报告,作者观察到在《形而上学》的最后两部分(MN)中,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形式与数学对象展开了激烈的批评:一方面,他提出了“除了可感觉的事物存在外,还有何物存在?”的问题,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指出“对我们而言,问题不在于数学对象存在与否,而是它们如何存在”,作者看到了这两个问题之间存在理论上的空缺,试图通过文本的解读寻找它们中间的关联。首尔大学的Sonna Hong做了“Sophrosyneas Beautiful Words”的报告,作者考察了柏拉图在《查米德斯篇》中苏格拉底对克里提亚斯的批评,重点考察了克里提亚斯对于“Sophrosyne”(节制)这一词的定义,以及与之相关的认识论问题:如自我的知识和对知识的知识问题。北京大学的蒋彧頔做了“Self-Knowledge in Thomas Aquinas”的报告。作者从“认识你自己”这一古老的哲学问题出发,给出了关于自我-认识的两个相互冲突的哲学立场:一方面,自我意识源自于对自我的亲知和反省,因此我们具有对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近代哲学,特别是当代科学的发展,似乎让自我知识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作者认为这两个冲突的哲学立场在阿奎那那里得到了有效的调节和论证。
在近代西方哲学方面,东京大学的博士生Kazuya Kasamatsu做了“The Remedy for Affects in Charron and Spinoza”的报告,作者分析了Charron和斯宾诺莎在克服恐惧和激情这些和斯多亚理性传统相悖的各个方法,指出他们都认为自我的知识和品行是克服这些激情的最主要的方法,但是同时指出Charron和斯宾诺莎哲学基础的不同。北京大学的夏语做了“Is Rousseau an Enemy of Liberty”的报告,重点分析的“公意”这一概念在卢梭政治哲学中的本来之意,强调了它和“众意”的区分,试图通过这一区分削弱当今哲学界对于卢梭政治哲学的误解。来自北京大学的祁箫做了“Hume on the Motivation of Justice”的报告,作者构造了一个Hume关于正义的非自然性(Artificiality)的论证,这个论证指出任何关于公平或者正义的行为都源于教育和约定,而不是源于自然,因为我们没有遵循这些公平正义规则的动机;但是与此同时当我们考虑一个行为是否正义时,我们只考虑它们的动机,所以这里就构成了一个循环。为了消除这个循环,作者区分了两种品行:自然的品行和道德品行,进而论证休谟关于正义的非自然性论证是成立的。东京大学的顺石冢(Shun lizuka)做了“Hume’s Theory of Abstraction”的报告,指出相似性并不能解决抽象的有效性问题,比如“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角形在跳舞”孰对孰错的问题;作者认为抽象的有效性必须诉诸于这个抽象概念的推理作用,或者说概念之间的推理合理性,但是这种推理合理性需要依赖于语言的使用和有用性,而不仅仅是词概念的逻辑关系。东京大学的Koya Katayama做了题为“How can Laws of Physics be a Priori?”的报告,作者重点考察了康德在《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中康德关于绝对空间与事物运动的自然律M3的先验性这一说法,分析了经验,绝对空间以及M3它们在康德哲学中的意义。首尔大学的金在韩(Jan-Han Kim)的报告题目是“Th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of Descartes’ The Passions of the Soul”,作者通过现象学的方法分析了描述心理学方面笛卡尔的心灵概念,以区别于传统的伦理学分析,从而给出了对笛卡尔《论灵魂的激情》的一种较为新颖的解释。东京大学的Shujiro Okazaki做了题为“Global Expressivism in Hegel’s Science of Logic”的报告,报告重点考察了当代表达主义对于黑格尔哲学解释的意义与限制,联系黑格尔的逻辑科学,特别是关于模态性的论证,作者认为表达主义在黑格尔那里有文本的支持,但是黑格尔的逻辑科学对表达主义也提出了各种限制。同样,来自东京大学的Fuitaka Maruyam做了“Heidegger’s Concept of ‘Historizing’”的报告,分析了海德格尔“历史化”(Geschehen)概念的哲学蕴意,指出它对理解人格同一性的重要性。
南星老师主持并与Koya Katayama讨论康德的物理学哲学
在当代哲学方面,首尔大学的李永臣(Yongchan Lee)做了题为“Against Existence Principle”的报告,作者通过区分实际主义与可能主义关于单称命题及其形而上学的主张,给出了以下三段论“P1:人类不存在; P2: 如果苏格拉底存在,那么他是人; 以及结论C:苏格拉底不存在”。作者指出,P1成立依赖可能主义,P2是种类本质主义,因此也成立,C是逻辑后果,但是C的成立取决于苏格拉底的存在,因此P3是矛盾的。作者认为这个矛盾的解决只能要求我们放弃存在原则——一个单称命题的真需要依赖个体的存在。北京大学的罗广龙做了题为“Fictional Realism and Indeterminacy Argument”的报告,这个报告辩护了虚构实在主义,指出无论是语义学上的不确定性还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不确定性都无法归谬实在论的本体。日本东京大学的Takkaki Matsui做了题为“Inferentialism and Conceptual Engineering: A Sellarisian Approach”的报告。作者在报告中反对了Cappelan在最近的著作中对于推理主义在区分概念修正与概念替换上的困难,并利用塞拉斯的理论,对这一困难给出详细的的反驳与回应。首尔大学的Seongbin Jang做了题为“On Philosophical Home”的报告。作者切入了当代女权主义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什么是家庭?”,作者分析了家庭生活在当代伦理语境中的哲学涵义,同时考察了关爱与家庭之间的伦理关系。北京大学的董婉妮做了题目为“On the Blurring of the Boundary Between Individualism and Holism in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的报告,主要考察了科学哲学中的“个体”与“群体”这些概念的本体论问题,并且分别考察了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关于这些问题的历史演绎。
罗广龙同学向发言人提问
来自东京大学的博士生Shigaku Nogami做了题为“Epistemic Closures and the Normativity of Logic”的报告,分析并通过逻辑的规范性证明了认识论上的封闭性原则是成立的。来自首尔大学的博士生Chunsik Bak的报告题目为“Fundamentality and Intrinsicality”。作者分析了当代哲学中关于基础性质的一个重要理论,将基础性质等同于内在性质,并通过分析“孤独的”这个性质,反对了这种等同,提出了关于内在性质的一个修正方案。首尔大学的郝民(Min Heo)做了题为“Rethinking Death as a Socially-constructed Concept”的报告,考察了关于死亡的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的两种哲学观点,并且依赖关于脑死亡以及各种关于死亡的定义,指出非本质主义对于本质主义的挑战是不充分的,虽然后者也不是关于死亡最恰当的哲学观点。作者提出用社会构造的观点理解死亡,从而解决上述本质主义所面临的问题。同样,来自首尔大学的Seo Sedong做了关于政治哲学方面的报告,题目为“Another Aspect of the Membership”, 考察了基于文化和政治理解的“成员”这一政治哲学观念,指出它们的不足之处,然后提出我们需要在“主权者”(Sovereign)这一观念下理解成员,重要的不是谁被分配了成员,而是谁在分配成员。最后,来自北京大学的博士生封霖做了关于Zalta抽象对象理论的报告,指出如果我们将这一理论放在使真者理论框架中,它无法解决虚构对象的其他一些哲学问题,比如创生问题,以及作者的行为问题等等,所以我们也许要放弃抽象对象理论。
最后,在东方哲学方面,北京大学的王子剑做了题为“从‘心物不二’到‘心为天地万物’”的报告,考察了王阳明哲学中的心物关系;首尔大学的Yee-Chun做了“The meaning of ‘Whole’ in YI Hwang’s Four-Seven Theory”的报告,Seong II Park做了“The meaning of Consciousness in Yeolban jong-yo of Wonhyo”的报告。
全体参会者合影
东京大学哲学系于6月29日晚为北京大学和首尔大学的师生们安排了接待活动。在活动上,大家相互介绍自己,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参会者相互切磋,加深了彼此之间的理解,同时也增进了学术友谊。与会人员纷纷表示,这次会议举办得十分成功,参会者都积极参与,相互了解彼此关心的问题,并且希望通过这种学术交流更新自己的哲学认知,推进哲学事业在东亚的前进。三校的领队老师也对下次BESETO会议进行了展望,给出了切中的建议,希望我们的哲学交流活动越办越好。在此基础上,也能看到更多的年轻学者崭露头角,推进人文学术在东亚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更大的发展。
(撰稿人:罗广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