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哲嘉博士讲座综述(10月19日科史哲论坛)
来源:学术进展
作者:
时间:2012-10-20
张哲嘉博士“清代法庭检验传统对人体骨骼的认识:以《洗冤录详议》为中心的探讨”讲座综述
2012年10月19日下午3点-5点,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张哲嘉博士,受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哲学专业、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邀请,在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论坛上做了精彩的报告。参加报告者除了北大师生外,还有许多来自社科院、北医等兄弟院校的老师和研究生。
张哲嘉博士报告的题目是“清代法庭检验传统对人体骨骼的认识:以《洗冤录详议》为中心的探讨。”问题起因于台湾学术界对“中国古代有没有解剖学”的讨论,这个问题是“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的一个子集,涉及到概念界定、知识归类以及史料解读等众多问题,简单地回答是或者否都不会令人满意。张哲嘉这次报告以清代对人体骨骼的认识为主题,聚焦于清代许莲的《洗冤录详议》,考察了书中对胸骨、肋骨、耳骨等骨骼的记述。
以胸骨和肋骨为例,张哲嘉考察了《洗冤录详议》与西洋解剖学知识错综复杂的关系。可以肯定地是,许莲的著作受到了耶稣会传教士的影响,他本人也予以承认。论述胸前龟子骨时许莲更是直接提到《人身图书》、《人身说概》这两本西方著作,但到底多大程度上,哪些方面受到了西方影响,哪些地方只是提及而未采纳,或者说哪些地方断章取义、哪些地方有明显差异都是需要进一步考察的内容。通过对胸骨案例的考察,张哲嘉得出结论:“(许莲)对于《人身说概》胸骨部分所采用的讯息,实不如其忽略者多。他采用西洋解剖书,不是认为可以从此得到探索人身奥秘的钥匙,而是仅仅取其相符者,以为自己论说张势。不合处则只字不提。”
从此处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中西之间对骨骼认识的区别,也可以看出许莲对待西学态度。另外,此处还涉及较为根本的哲学问题和史学问题。科学哲学经常讨论科学的“真”,以及什么样的观察才能得到“客观”的知识。从现代人的观点看,许莲对骨骼数量、分节等许多内容的描述都充满了谬论,但这并非他的臆想之作,而是经过了大量观察得出的“真理”。这种反差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许莲怎么会在经过如此多实证考察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呢,这些结论又是如何被同行接受的呢?寻找证据做出尝试性回答更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研究主题。
从编史学的角度看,我们应该站在什么立场上去看待这种情形呢?一方面我们要还原“真相”,力图在当时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人物关系网络中去叙述事情发生的过程,去理解当事人的行为和活动,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采用今天的观点或者知识框架去反观过去,在一个具体案例中如何平衡二者并做出选择是史学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
报告结束后,张哲嘉就参加报告参加者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细致地回答。吴国盛教授代表邀请方像张哲嘉赠送北大校历以致谢意。
(李蒙)
2012年10月19日下午3点-5点,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张哲嘉博士,受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哲学专业、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邀请,在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论坛上做了精彩的报告。参加报告者除了北大师生外,还有许多来自社科院、北医等兄弟院校的老师和研究生。
张哲嘉博士报告的题目是“清代法庭检验传统对人体骨骼的认识:以《洗冤录详议》为中心的探讨。”问题起因于台湾学术界对“中国古代有没有解剖学”的讨论,这个问题是“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的一个子集,涉及到概念界定、知识归类以及史料解读等众多问题,简单地回答是或者否都不会令人满意。张哲嘉这次报告以清代对人体骨骼的认识为主题,聚焦于清代许莲的《洗冤录详议》,考察了书中对胸骨、肋骨、耳骨等骨骼的记述。
以胸骨和肋骨为例,张哲嘉考察了《洗冤录详议》与西洋解剖学知识错综复杂的关系。可以肯定地是,许莲的著作受到了耶稣会传教士的影响,他本人也予以承认。论述胸前龟子骨时许莲更是直接提到《人身图书》、《人身说概》这两本西方著作,但到底多大程度上,哪些方面受到了西方影响,哪些地方只是提及而未采纳,或者说哪些地方断章取义、哪些地方有明显差异都是需要进一步考察的内容。通过对胸骨案例的考察,张哲嘉得出结论:“(许莲)对于《人身说概》胸骨部分所采用的讯息,实不如其忽略者多。他采用西洋解剖书,不是认为可以从此得到探索人身奥秘的钥匙,而是仅仅取其相符者,以为自己论说张势。不合处则只字不提。”
从此处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中西之间对骨骼认识的区别,也可以看出许莲对待西学态度。另外,此处还涉及较为根本的哲学问题和史学问题。科学哲学经常讨论科学的“真”,以及什么样的观察才能得到“客观”的知识。从现代人的观点看,许莲对骨骼数量、分节等许多内容的描述都充满了谬论,但这并非他的臆想之作,而是经过了大量观察得出的“真理”。这种反差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许莲怎么会在经过如此多实证考察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呢,这些结论又是如何被同行接受的呢?寻找证据做出尝试性回答更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研究主题。
从编史学的角度看,我们应该站在什么立场上去看待这种情形呢?一方面我们要还原“真相”,力图在当时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人物关系网络中去叙述事情发生的过程,去理解当事人的行为和活动,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采用今天的观点或者知识框架去反观过去,在一个具体案例中如何平衡二者并做出选择是史学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
报告结束后,张哲嘉就参加报告参加者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细致地回答。吴国盛教授代表邀请方像张哲嘉赠送北大校历以致谢意。
(李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