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哲学系成功举办华人哲学家会议

作为北京大学哲学系百年系庆系列活动之一,哲学系在10月18-19日在文津国际大酒店召开了“华人哲学家会议”。会议邀请到了国内外知名哲学家48人,其中包括德高望重的哲学家,有来自美国的林毓生先生、人民大学的方立天先生,和北大的汤一介先生。在中青年学者中,除北大哲学系的学者外,还包括曾经在北大哲学系任教的陈来先生,北京大学培养出来的甘阳先生、刘小枫先生,还有台湾著名儒家学者林安梧先生等。这次会议汇聚了北大的优秀学者、北大培养出来的著名哲学家,和海内外的哲学家、北大的朋友。在两天的会议中,大家共同回顾了100年来,中国哲学界的思考历程,围绕大家共同关心的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与争论,展望了中国哲学未来的发展前景。

10月18日上午9时整,华人哲学家会议在北京文津国际管理酒店隆重开幕。北京大学副校长李岩松到场致辞祝贺,李岩松校长在致辞中回顾了北大哲学系对中国哲学界的贡献和对北大总体学科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出,百年北大哲学系的历史,不仅和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同步,而且关系到现代中国的思想命脉。随后,哲学系系主任王博致辞发言,他在回顾哲学系发展的同时,也强调立足当下思考,并预祝大会圆满举行。

18日上午的“大会发言”,由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林毓生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方立天教授分别做报告。汤一介教授以“当前中西文化交流会通的一种可能趋势”为题,试图将建构性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传统文化复兴的“国学热”思潮相结合,以期对当前中西文化交流与会通的趋势做一种可能性的探讨。他认为这两大思潮的结合存在着许多契合点。林毓生教授以“反思儒家传统与乌托邦”为题,着重分析了儒家传统中的圣王思想的乌托邦主义。他认为“圣王之治”的理想在儒家传统中牢不可破的宗教性信仰,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但这种理想只不过是一种乌托邦主义的理想,事实上无法达到。方立天教授以“佛教与中国文化繁荣的几个问题”为题,试着比较当代佛教与社会主义主导文化的关系。他认为中国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宗旨有几个基本共同之处,中国佛学也是中国国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当代佛教与社会主义主导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是能够共容共存,共同发展的。发言结束后,与会学者代表进行了热烈讨论。沈青松教授针对汤一介教授的报告,认为建构性后现代主义的“关心他者”口号,以前往往认为只是the other,但事实上应更注重many other(others);陈来教授针对林毓生教授的报告发言,认为一个思想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是否实现,而在于它是否有指导意义,我们更应该思考为什么古人会认为实现了圣王思想。童世骏教授和俞吾金教授则针对方立天教授报告中的无神论与有神论,善恶报应等问题进行探讨。

第二场会议围绕“传统哲学的现代诠释”这一主题展开。卓新平教授认为,中华文明自古便是传承与开放兼容并举的。陈来教授以“荀子政治哲学的人性公理”为题,取“公理”之法,还原荀子政治哲学的原始假设和根本出发点,以更清晰得揭示出荀子哲学中的最基本的价值及其结构。甘阳教授以“学与孝:儒家哲学的内在张力”为题,针对论语首章中学与孝的次序来分析二者的关系。杨国荣教授则深入分析了“实践智慧”的不同维度。报告结束后,王博教授、林安梧教授、赵敦华教授都提出了不同意见。

第三场会议以“中西经典的比较与会通”为主题。林安梧教授讨论了儒家‘性善论’与基督宗教‘原罪说’会遇的一种可能。谢文郁教授详细分析了儒家仁政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做法,剖析了儒家仁政和责任政治的关系,认为儒家仁政就是一种责任社会。刘小枫教授延续早年儒教敬神问题的探索,从十八世纪卢梭《社会契约论》第二卷第7章中的一段话出发,以期提供对儒家敬神问题的一条新的线索。王蓉蓉教授以“阴阳思维的现代诠释以及对西方哲学的挑战”为题,认为“阴阳”概念本身具有鲜活生命力,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新的内涵和外延,具有连贯性和背景性的功能。报告结束后,李晨阳教授、杨学功教授、赵敦华教授、章启群教授作了评议和批评。

10月19日上午举办的会议第五场,围绕“返本与开新”的议题展开。北大哲学系、台大哲学系教授陈鼓应先生通过对《易经》中屯、履、蹇等卦的解读为大家展现了中华先祖艰难困苦的生存环境和祸福转化的哲学思考,并结合自己人生起伏涨落的切身体悟,观诸当今中华民族的发展形势,颇具“兴命救邦”的时代感。北京大学的章启群教授分析了汉代星相学的发展,来自美国的蒋韬教授对比了庄子和伯林的自由观,复旦大学哲学系张庆熊教授紧扣熊十力哲学,提出了其“量论”与“境论”思想的新解,一反牟宗三先生以康德哲学补充熊十力哲学的传统做法,尝试以现象学为思想资源继补熊十力的新唯识论的“量论”思想,充分利用中西思想资源开展中国哲学的新创作,引发到场学者激烈的讨论和争辩。

在第六场“西方传统的中国诠释”,学者们转换了一个话题,转向了对西方文明及其与中国文化的碰撞的讨论?山东大学的傅有德教授讨论了希伯来文化中的正义问题。北京大学的赵敦华教授回顾了西方古典学与宗教改革之间的关系。复旦大学的俞吾金教授以“实用理性批判”为题,回顾了李泽厚先生实用理性的说法,并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思考。德国海德堡的蒋运鹏教授针对克里普克的分析哲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第七场“古今中西之间”,学者们围绕前几场所讨论的各方面的问题展开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哲学系沈清松教授梳理了近百年来中国哲学发展的思想历程,捻出了四个重要的时期,以现代性的探索、形成与超越为主要线索,讨论了百年来中国哲学与中华现代性的哲学奠基与挑战,对今天处于第四期后期的中国哲学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人民大学的张志伟教授则围绕古今中外的争论探讨了中国哲学的未来出路。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郑学礼教授以当今中国与西方文化之交融求诸于历史上佛教与中土文化的融合,析出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契之处,以历史解今时,为今后更加深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参考。

在第八场“现代中国的哲学创造”中,学者们对未来中国哲学发展的可能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北京大学的王中江教授针对殷海光先生的终极关怀,回顾了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可能取向。北京师范大学的江怡教授则讨论了分析哲学在中国的现状和发展可能。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李晨阳教授提出了“文化传统的价值组合配置论”,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哲学系倪培民教授别出心裁,用“功夫”来诠释儒家哲学,提出把儒家学说当作修齐治平的功法指导,而不是描述世界的理论系统,而这些指导的最终目的在于达到艺术人生的能力,而不是对人生做出道德规范。

会议结束之后,在王博教授的主持下,与会学者参观了位于燕南园57号的冯友兰先生故居三松堂。冯友兰先生是现代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冯家在北大燕南园居住了60年,冯先生的女儿冯宗璞女士最近刚刚搬离了燕南园,三松堂将作为冯友兰故居被永久保存。与会学者在三松堂中共同缅怀冯友兰先生,瞻望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这个活动为华人哲学家会议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大家都感到,学者们的思想的交锋既是对上一个一百年的反思与总结,更是开启下一个百年征程的集结号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