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枬森、张世英、杨辛、汤一介获“北京大学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
来源:学术进展
作者:
时间:2012-10-29
黄枬森、张世英、杨辛、汤一介获“北京大学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
2012年10月27日上午,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百年庆典仪式上,为了弘扬学术、彰显思想传承和创造,黄枬森、张世英、杨辛、汤一介四位老教授被授予“北京大学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并获奖励每人50万元,以表彰他们长期以来为哲学教育和研究所做出的突出贡献。黄枬森、杨辛、汤一介先生出席了庆典,受到与会者起立长时间鼓掌祝贺;张世英先生因身体欠安未能出席,会上宣读了他为系庆所作的贺辞——“博通古今 融贯中西 风雨百年 继往开来”。汤一介先生作为获奖代表做了发言。
以下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颁奖辞》、《表彰词》和四老简介:
颁奖辞
北京大学哲学系欣逢百年盛典,哲人辈出、群星垂曜。其中黄枬森先生、张世英先生、杨辛先生、汤一介先生,从教逾六十载,德隆当代,学迈前贤,襟怀博雅,堪称翘楚;邃密经史,融汇中西,寓精思于审问之中,阐卓见于真知之后;著作等身,桃李成林;今依旧心期自守,开拓不辍。北京大学哲学系以崇敬和感激之心情,特为四老颁请终身成就奖,奖金五十万,以彰显他们为哲学教育做出的重大贡献。
哲思百年,钟此佳气;人文代兴,资我俊才。
北京大学哲学系
二○一二年十月二十七日
对四老的表彰词:
黄枬森先生:
箕裘马列,衣钵人学;扶微举坠,开拓前沿。
在问题中致力哲学,在哲学中审思人本;高屋建瓴,上蹬当代马哲研究之穹顶。
张世英先生:
天人之际,澄明之境;精神现象,惟吾德馨。
融通中西,回复本然,建构真善美一体之希望哲学。
杨辛先生:
放达跌宕,峻美逸神;著述极尽闳约深蕴,书艺力求晋唐之境。
师岱襟鲁,心追往圣,辅成美学美育之鼎盛。
汤一介先生:
纵横经史,捭阖中西;周流遍至,圆融无碍。
于非有非无之际,一揽虚实境界;博思审问,发挥前贤;阐儒道释之真谛,奠新思想之宏基。
四老简介
黄枬森
男,1921年11月出生于四川省富顺县,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1942年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次年转到哲学系,1948年本科毕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进入哲学系作研究生。1950年起一直执教北京大学哲学系,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资深教授;1981年-1987年任哲学系主任,1982年任博士生导师;1981年-1996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一、二、三届成员、召集人,1983年-2002年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1991年始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编委会主任、顾问,1991年始任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人学学会会长、中国恩格斯学会会长、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现任以上诸机构顾问。
黄枬森教授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开创者,1987年,他主编了3卷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由此确立了北大马哲史学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又与庄福龄、林利主编了8卷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超过了前苏联20世纪50—60年代出版的6卷本《哲学史》和前民主德国60年代末出版的3卷本《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史》,成为马哲史研究究领域的标志性成果,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水平。晚年他致力于把哲学作为一门科学来建设。2011年,91岁的黄枬森教授推出他所主编的4卷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究》丛书,是他近10年来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改革探索的最新成果。
黄枬森教授的个人著述凝聚成八卷本《黄枬森文集》,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张世英
1921年5月生,湖北省武汉市人。1946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1946年-1952年任南开大学哲学系助教、教员,武汉大学哲学系讲师。1952年起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讲师、副教授、教授、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顾问,中西哲学与文化研究会会长,全国西方哲学学科学术带头人,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名誉顾问,美国传记研究中心名誉顾问,国际“哲学体系”研究会会员,《德国哲学丛刊》主编,南京大学、河北大学、河南大学、湖北大学兼职教授。张世英教授在德国古典哲学和中西文化比较方面建树颇丰。主要著作:《论黑格尔的逻辑学》、《西方哲学史》、《归途——我的哲学生涯》、《哲学导论》、《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新哲学讲演录》、《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等20余部。
杨辛
杨辛,男,1922年5月生,重庆市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美学家、书法家。中华美学学会顾问,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山东省泰山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泰山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传略载入多种辞书。 “美伴人生”,是杨辛先生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先生毕生研究美、创作美、传播美,以美引真,以美导善。他早年就读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师从徐悲鸿先生和董希文先生,新中国成立?入北京大学,长期从事美学研究与教学工作。近几十年来,他大量研习书法,其书法作品强调自然之美,强调书法可兼具画意,风格独特,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自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又与泰山“结缘”,研究泰山,书写泰山,歌颂泰山,同时痴心荷梦,爱荷、写荷,致力于从学术研究和艺术鉴赏的角度发掘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1956年调至北京大学哲学系,1959年以来长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曾任中华美学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全国高等学校美学研究会副会长。1960年—1988年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主任,1989—1990年曾任北京大学艺术教研室主任。长期从事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92年国务院颁发对国家高等教育事业有突出贡献的表彰证书,并发给政府津贴。2008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奖。主要著作《美学原理》、《美学原理纲要》、
《杨辛独字书法艺术》、《师岱堂集墨—杨辛泰山诗书集》。另主编有《青年美育手册》、《青年美育新编》、《艺术赏[析概要》等。
汤一介
1927年2月16日生于天津,湖北省黄梅人。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儒学研究院院长、《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文化书院创院院长,兼任中华孔子学会会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兼职研究员、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北京什刹海书院院长、国际道学联合会副主席,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主席(1992-1994),现任该会驻中国代表。1983年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198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宗教研究院研究员,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荣誉博士学位,2006年获日本关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曾先后在美国俄勒岗大学(1986年)、麦克玛斯特大学(1986年、1990年)、香港科技大学(1992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1995年)等校任客座教授。1996年任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胡适讲座主讲教授,1997年任香港中文大学钱宾四学术讲座主讲教授。主要研究领域: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儒家哲学,中西文化比较等。主要论著有《郭象与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 《儒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在非有非无之间》、《汤一介学术文化随笔》 《非实非虚集》、《昔不至今》、《郭象》、《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汤一介卷》、《佛教与中国文化》 《生死》、《和而不同》 、《我的哲学之路》、《新轴心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建构》等,在国内外哲学界产生很大影响。主编《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丛书,第一次系统、完整地展示了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的百年历程,被张岱年先生称为是“一项贯通中西哲学视野的难得的学术工程”;2003年更是以耄耋之年发起并主持《儒藏》工程,一年间组织20多所高校两三百位学者投入此项工程,主要包括500多种约1.5亿字儒家典籍的《儒藏》精华本。主编的九卷本《中国儒学史》是迄今出版的资料最翔实、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的中国儒学通史,该书获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此外还撰写有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2012年10月27日上午,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百年庆典仪式上,为了弘扬学术、彰显思想传承和创造,黄枬森、张世英、杨辛、汤一介四位老教授被授予“北京大学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并获奖励每人50万元,以表彰他们长期以来为哲学教育和研究所做出的突出贡献。黄枬森、杨辛、汤一介先生出席了庆典,受到与会者起立长时间鼓掌祝贺;张世英先生因身体欠安未能出席,会上宣读了他为系庆所作的贺辞——“博通古今 融贯中西 风雨百年 继往开来”。汤一介先生作为获奖代表做了发言。
以下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颁奖辞》、《表彰词》和四老简介:
颁奖辞
北京大学哲学系欣逢百年盛典,哲人辈出、群星垂曜。其中黄枬森先生、张世英先生、杨辛先生、汤一介先生,从教逾六十载,德隆当代,学迈前贤,襟怀博雅,堪称翘楚;邃密经史,融汇中西,寓精思于审问之中,阐卓见于真知之后;著作等身,桃李成林;今依旧心期自守,开拓不辍。北京大学哲学系以崇敬和感激之心情,特为四老颁请终身成就奖,奖金五十万,以彰显他们为哲学教育做出的重大贡献。
哲思百年,钟此佳气;人文代兴,资我俊才。
北京大学哲学系
二○一二年十月二十七日
对四老的表彰词:
黄枬森先生:
箕裘马列,衣钵人学;扶微举坠,开拓前沿。
在问题中致力哲学,在哲学中审思人本;高屋建瓴,上蹬当代马哲研究之穹顶。
张世英先生:
天人之际,澄明之境;精神现象,惟吾德馨。
融通中西,回复本然,建构真善美一体之希望哲学。
杨辛先生:
放达跌宕,峻美逸神;著述极尽闳约深蕴,书艺力求晋唐之境。
师岱襟鲁,心追往圣,辅成美学美育之鼎盛。
汤一介先生:
纵横经史,捭阖中西;周流遍至,圆融无碍。
于非有非无之际,一揽虚实境界;博思审问,发挥前贤;阐儒道释之真谛,奠新思想之宏基。
四老简介
黄枬森
男,1921年11月出生于四川省富顺县,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1942年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次年转到哲学系,1948年本科毕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进入哲学系作研究生。1950年起一直执教北京大学哲学系,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资深教授;1981年-1987年任哲学系主任,1982年任博士生导师;1981年-1996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一、二、三届成员、召集人,1983年-2002年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1991年始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编委会主任、顾问,1991年始任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人学学会会长、中国恩格斯学会会长、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现任以上诸机构顾问。
黄枬森教授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开创者,1987年,他主编了3卷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由此确立了北大马哲史学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又与庄福龄、林利主编了8卷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超过了前苏联20世纪50—60年代出版的6卷本《哲学史》和前民主德国60年代末出版的3卷本《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史》,成为马哲史研究究领域的标志性成果,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水平。晚年他致力于把哲学作为一门科学来建设。2011年,91岁的黄枬森教授推出他所主编的4卷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究》丛书,是他近10年来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改革探索的最新成果。
黄枬森教授的个人著述凝聚成八卷本《黄枬森文集》,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张世英
1921年5月生,湖北省武汉市人。1946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1946年-1952年任南开大学哲学系助教、教员,武汉大学哲学系讲师。1952年起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讲师、副教授、教授、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顾问,中西哲学与文化研究会会长,全国西方哲学学科学术带头人,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名誉顾问,美国传记研究中心名誉顾问,国际“哲学体系”研究会会员,《德国哲学丛刊》主编,南京大学、河北大学、河南大学、湖北大学兼职教授。张世英教授在德国古典哲学和中西文化比较方面建树颇丰。主要著作:《论黑格尔的逻辑学》、《西方哲学史》、《归途——我的哲学生涯》、《哲学导论》、《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新哲学讲演录》、《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等20余部。
杨辛
杨辛,男,1922年5月生,重庆市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美学家、书法家。中华美学学会顾问,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山东省泰山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泰山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传略载入多种辞书。 “美伴人生”,是杨辛先生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先生毕生研究美、创作美、传播美,以美引真,以美导善。他早年就读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师从徐悲鸿先生和董希文先生,新中国成立?入北京大学,长期从事美学研究与教学工作。近几十年来,他大量研习书法,其书法作品强调自然之美,强调书法可兼具画意,风格独特,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自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又与泰山“结缘”,研究泰山,书写泰山,歌颂泰山,同时痴心荷梦,爱荷、写荷,致力于从学术研究和艺术鉴赏的角度发掘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1956年调至北京大学哲学系,1959年以来长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曾任中华美学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全国高等学校美学研究会副会长。1960年—1988年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主任,1989—1990年曾任北京大学艺术教研室主任。长期从事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92年国务院颁发对国家高等教育事业有突出贡献的表彰证书,并发给政府津贴。2008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奖。主要著作《美学原理》、《美学原理纲要》、
《杨辛独字书法艺术》、《师岱堂集墨—杨辛泰山诗书集》。另主编有《青年美育手册》、《青年美育新编》、《艺术赏[析概要》等。
汤一介
1927年2月16日生于天津,湖北省黄梅人。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儒学研究院院长、《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文化书院创院院长,兼任中华孔子学会会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兼职研究员、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北京什刹海书院院长、国际道学联合会副主席,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主席(1992-1994),现任该会驻中国代表。1983年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198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宗教研究院研究员,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荣誉博士学位,2006年获日本关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曾先后在美国俄勒岗大学(1986年)、麦克玛斯特大学(1986年、1990年)、香港科技大学(1992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1995年)等校任客座教授。1996年任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胡适讲座主讲教授,1997年任香港中文大学钱宾四学术讲座主讲教授。主要研究领域: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儒家哲学,中西文化比较等。主要论著有《郭象与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 《儒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在非有非无之间》、《汤一介学术文化随笔》 《非实非虚集》、《昔不至今》、《郭象》、《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汤一介卷》、《佛教与中国文化》 《生死》、《和而不同》 、《我的哲学之路》、《新轴心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建构》等,在国内外哲学界产生很大影响。主编《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丛书,第一次系统、完整地展示了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的百年历程,被张岱年先生称为是“一项贯通中西哲学视野的难得的学术工程”;2003年更是以耄耋之年发起并主持《儒藏》工程,一年间组织20多所高校两三百位学者投入此项工程,主要包括500多种约1.5亿字儒家典籍的《儒藏》精华本。主编的九卷本《中国儒学史》是迄今出版的资料最翔实、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的中国儒学通史,该书获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此外还撰写有学术论文二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