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12月4日Jeremy Seligman教授报告:The epistemic logic of friendship

Jeremy Seligman教授介绍了一种二维模态逻辑EFL(Epistemic of friendship logic),该逻辑是用来处理由对称、非自反的友谊关系联接起来的社会群体的动态认知情况。
    EFL和一般模态逻辑有很多不同之处。首先它是一种二维逻辑,即该逻辑的模型中每个点为一个有序对(w,a),其中w是一个认知状态,a是一个个体,认知状态之间的关系由认知映射k定义,而个体之间的关系由友谊映射f定义。其次,虽然它一般处理的是多主体认知情况,然而认知K算子或友谊F算子都没有表示个体的下标(并且Jeremy教授认为加下标的情况难以描述限制在某特定个体间的公共知识)。为了能够描述真实的情况,它需要对所有个体命名,并且引入@n(主体转换?)、↓n(主体回归?)两种符号。比如Kp表示“我知道p”,Fp表示“我的所有朋友p”;当前面加上@n时则分别表示“n知道p”和“n的所有朋友p”。主体回归则指如果在公式前加上该符号,那么无论是否发生主体转换,在公式中所有@n出现的地方主体回归为“我”。之后,Jeremy教授通过引入动态逻辑算子来完成模型的转化。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一般动态认知逻辑下的模型更替,这里存在一种“保留”旧模型的模型转变方式,原因在于通过对以上算子进行某种形式的组合,该语言可以表达隐蔽的(交流个体受到限制)信息交流,若主体被排除在交流个体之外则无法确定该交流是否发生,所以也无法区分旧模型和生成模型。Jeremy教授认为EFL很好地刻画了社会中基于友谊关系的动态认知情况,在实际生活如办公室八卦、冷战间谍组织以及社交网络中都能得到很好的应用,通过两个具体的例子,他为我们详细演示了模型的建立和转变过程。最后,Jeremy教授简要介绍了如何刻画被限制的公共知识,他认为,这说明EFL可以适应于更加多样化和丰富的社交网络情况。
    报告结束后,大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疑问。例如王彦晶老师问到EFL是否能够保证对复杂的情况建立合适的模型,Jeremy教授回答这也是他们正在研究的问题,但尚未得到解决。李延军师兄问到是否有一些技术性的研究结果例如它的模型性质等,Jeremy教授认为虽然他没有对技术性的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但是由于EFL可以转换为正规的模态逻辑所以应该也可以得到类似的结果。
(王海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