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公众参与:尼泊尔自然保护区的范式转换

2017年3月23日晚,应朱效民老师之邀,来自尼泊尔国家自然保护区 (National Trust for Nature Conservation)的管理部门负责人Paras B. Singh在文史楼206教室为来自不同专业的十几位各国研究生进行了题为Annapurna Conservation Area: a paradigm shift in conservation in Nepal的主题讲座与讨论交流。
在本场讲座中,Singh首先为大家介绍了尼泊尔境内自然保护区的总体情况,重点介绍了安纳布尔纳保护区。安纳布尔纳保护区风景壮美,地貌特殊,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当地的动植物种类颇为丰富,吸引了大量徒步者到这里旅游。然而历史上的安纳布尔纳地区,却是偷猎者的天堂。为了维护当地生物多样性,稳定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1973年政府在该地区设立了自然保护区。
依据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保护区建立以后当地旅游业发展迅速,如何在保护环境和发展旅游业之间寻求平衡成为保护区的首要问题,在众多挑战并存的情况下,保护区的工作人员立足于当地的自然资源,综合运用太阳能、微电机发电和生物燃料等,实现了多种能源并用,满足保护区内用电及安全饮用水的需求;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不同的游览参观路线,举办各类活动;吸引到众多合作机构,从经济作物的生产,到当地医疗卫生的保障,再到学生的教育问题,都得到了妥善解决。
这正是安纳布尔纳保护区“范式转换”的关键所在:从以前的由政府控制的保护,到如今当地原住民的参与性保护。在尼泊尔境内,这种从“控制保护”范式中跳出来的“参与式保护”已经越来越普遍,更多的当地人通过各种方式直接参与到保护活动中。正基于此,对于安纳布尔纳保护区的未来前景,Singh持乐观态度:生态良性发展,旅游收入被用于当地建设,提高了当地原住民的生活水平。在安纳布尔纳保护区,保护环境与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正朝着相同的目标迈进,这将使每一个生活在安纳布尔纳的人收益。
安纳布尔纳保护区的范式转换,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设立与管理具有积极且重要的参考价值,只有当保护环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时,人们才会注重到保护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提供多种方式,使人们可以直接参与到保护活动中。(陈雪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