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第61次“马哲论坛”简讯:公共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

2017年10月20日下午14:00—17:00,第61次“马哲论坛”在人文学苑3号楼109会议室举办。教研室老师、访问学者、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参与了论坛。本次论坛特邀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郭湛先生做“公共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报告。论坛由杨学功教授主持,丰子义教授致欢迎辞。
在报告中,郭湛教授首先界定了“公共主义”这一概念:对于社会成员来说,社会存在是一种公共存在,而反映或体现这种公共存在的是公共意识、公共精神。因此,重视和强调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公共性的思潮,可称之为公共主义。公共主义既是一种社会理想观念,又是一种社会理解方式,进而也是一种社会实践主张。郭湛教授随即强调,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就是一种公共价值。就社会主义而言,当今中国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原有的社会理论观念与现实社会实际的矛盾:我们是否还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否还会走向共产主义?如果说我们坚持的不是原来人们观念中的那种社会主义,那么我们坚持的到底是怎样的社会主义?
对于这一问题,郭湛教授指出,不同于以往那种“以阶级斗争为纲”,侧重于从斗争、革命、专政等手段和途径方面理解的社会主义,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所坚持的实质上是以共同富裕为内涵,以社会的公共价值为根本取向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的实质就是公共主义。实践表明,中国社会主义正在回归公共主义,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由此,可以破解原有社会主义理论与我们今天的社会现实的矛盾。
接着,郭湛教授从共产主义意义上来解读“公共主义”这一概念。“共产主义者是个拉丁词,communis 一词是‘公共’的意思。共产主义社会就意味着土地、工厂都是公共的,实行共同劳动—— 这就是共产主义。” “Communism”一般译作“共产主义”。实际上,“Communism”一词的词根“common”本身就具有“共同的”、“共有的”、“公共的”、“公众的”等意思。因此,从词源上讲,“Communism”一词本身就具有“公共主义”的意蕴。“公共主义”是一个含义更为广泛的概念,特别是它所包含的“共有的”、“共同的”、“公众的”等涵义,一直是西方思想史上主流的“公”的观念。
而后,郭湛教授区分了现代社会的两大公共主义:资产阶级公共主义(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公共主义(社会主义)。它们都自认为是代表全社会的公共主义。此外,各种社会思潮对公共主义都有着自己的不同回答。不同的个人立足于不同的共同体,从不同的个别、特殊出发,提出对一般、普遍、公共问题的解决方案。郭湛教授认为,同以往所有理论相比,马克思主义以人类解放和人的发展为主旨,是最高意义的公共主义。
最后,郭湛教授指出,中国当代的社会主义的目标就是建设更高程度的公共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社会主义应当是公共性程度更高的社会形态。现实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落后的国家经过革命建立起来的。而社会的公共性是以其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所以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发展生产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展社会各方面公共性的建设。广义社会的经济的公共性、政治的公共性、文化的公共性和狭义社会的公共性的建设,正在中国全面展开。这种价值取向完全是公共主义的。公共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解读范式,在内在理论结构方面与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具有一致性;在价值理想方面,也比较符合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诉求。“公共主义”实现的程度,直接意味着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从公共主义维度上,更容易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脉络,更容易理解各种社会理论的联系和区别。人生活在公共环境中,公共关系和公共事务是社会生活的主题。社会的发展即其公共性的发展。作为充分公共主义的共产主义不可避免。因而我们可以说,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享文明,和谐共处,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进而可以说,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公共价值,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公共主义价值观。
报告结束后,参会者就如何以公共主义与当代西方思想资源进行有效对话,如何重新审视公共性在马克思思想视域中的独特意义,如何结合当下中国社会现实发展公共主义,如何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下审视各种共同体的不同意义与合理性,如何更加精确界定公共主义等具体问题与郭湛教授进一步交流,讨论环节将论坛推向高潮。

(哲学系2015级博士生周巍卫、2017级硕士生牛牧晨  供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