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哲学与好奇”午餐会“思想试验与哲学理论建构:通过案例分析的简要展示”讲座分享
4月25日,第三期“哲学与好奇”午餐会在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2号楼B114举行。本期活动主讲人为哲学系李麒麟助理教授,活动主题“思想试验与哲学理论建构:通过案例分析的简要展示”。
李老师主要以知识论当中的“盖梯尔案例”(及其相关变体案例)为典型代表,介绍和展示思想试验在哲学(特别是分析哲学)当中的应用,重点展示思想试验案例与哲学理论建构方面的相互作用,借助知识论中关于知识本质、知识分析的理论及其相关系列思想试验的层层展开,力图以一种以点带面的方式来帮助我们理解思想试验案例对于哲学理论建构在其精确化、严格化等方面的推进作用。
讲座内容大致分成四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中,简要地提示和介绍了围绕思想试验本身所展开的相关理论争议(例如,知识论意义上对于思想试验与先天知识是怎样的关系、思想试验中“直觉判定”的认知地位、思想试验中潜在的框架效应、启动效应等对于思想试验可靠性的影响、试验哲学所揭示出的思想试验判断在文化、族群和性别差异,等等);在这部分,主要向听众简要地展示出以思想试验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理论争议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讲座的第二部分,借鉴知识论中methodism 与particularism的区分,澄清了此次讲座在方法论立场上的预设和偏好。
讲座的第三部分通过列举物理学与中国哲学中的思想试验案例的方式,帮助听众在感性的层面上理解思想试验作为一种通过想象、虚构的方式揭示理论研究的目标对象的本质(或其某一方面特质)的思想工具,在理论学科的研究实践中获得了较为普遍的应用。
讲座的第四部分则是讲座的核心内容,他选取知识论领域中关于命题知识分析、命题知识定义与命题知识本质的讨论作为典型代表,介绍了“停走的钟表”、“伪谷仓”等经典的“盖梯尔案例”,以此揭示出传统的将命题知识视为是得到辩护的(或证成的)真信的理论主张的不足之处,由此得出了知识比那些辩护却只是碰巧为真的信念在认知上的更为强健的(robust)主张;换言之,(即使是可错的(fallible))知识也比碰巧为真的信念更不容易出错。然后,主讲人介绍了信念的敏感性条件是如何将上述(原初性的)理论洞见转化成为更为严格、更为准确的理论表述的。在此基础上,李老师构造了(可被视为准(semi-)盖梯尔案例的)“钟表店案例”,以此说明敏感性条件的不足;由此,在对比的意义上,他介绍了对于原初理论洞见更为合适的、更为恰切的理论刻画方案——安全性条件。最后,主讲人借助改写版本的“带磁极的细菌”的案例,尝试性地暗示出安全性条件与认知荣誉、认知德性等认知价值理论刻画中潜在的理论张力。
以下为PPT分享
20190425103652_思想试验与哲学理论建构:通过案例分析的简要展示.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