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第65次“马哲论坛”综述:马克思历史思维中的普遍性向度

2018年5月11日下午14:00—17:00,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第65次“马哲论坛”在人文学苑3号楼109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席大民副教授做题为“马克思历史思维中的普遍性向度”的学术报告。教研室老师、访问学者、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参与了论坛。论坛由杨学功教授主持。
在报告的开始,席大民老师强调,5月11日是一个很特别的日子。因为40年前的今天,《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开启了一场催生改革开放的哲学大讨论。40年来,我们根据实践标准,不断破除旧的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范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在理论上总结中国道路的经验,展望中国道路的前景。席大民老师选择这个题目做报告,正是试图在理论上对这一重要问题作出回应。
席大民老师的报告分为四个部分:一、马恩历史规律论述中对普遍性的不同表述;二、对普遍历史规律理论的阐释、质疑和辩护;三、从统一性到生成的普遍性的历史思维进路;四、从特殊性到生成的普遍性的历史思维向度。
在报告的第一部分中,席大民老师以经典文本为依据,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历史规律的表述上存在着三点不同:第一,恩格斯直接表述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普遍规律,而马克思并未自认揭示了这样的普遍规律;第二,恩格斯表述的普遍历史规律是以辩证法的规律为理论基础的,辩证法的规律是自然、社会、思维共有的规律,而马克思并没有类似的表述;第三,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具有其必然性和普遍性,但并未将其拔高为普遍历史规律,而恩格斯则做了更高的抽象,并认为在相似的情况下,这些规律也具有普遍性。
在报告的第二部分中,席大民老师从对普遍历史规律理论的阐释、质疑和辩护三个视角出发,对普遍历史规律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从对普遍历史规律理论的阐释来看,这种普遍性指的是抽象共性意义上的普遍性,属于预成的普遍性范畴;从对普遍历史规律理论的质疑来看,对这种普遍性来源和有效性的质疑就是对抽象的普遍性和预成的普遍性的质疑;从对普遍历史规律理论的辩护来看,存在着两种辩护的路径,或者是否定有关表述是对普遍规律的表述,或者是对普遍规律进行更加彻底的思辨化的解释。
在报告的第三部分中,席大民老师明确提出,上述对普遍历史规律的阐释、质疑和辩护,实际上遮蔽了马克思历史思维中的一个重要进路,即从生成的统一性到生成的普遍性的进路。马克思虽然并没有明确地提出“生成的统一性”和“生成的普遍性”概念,但是“生成的统一性”和“生成的普遍性”思想在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不同语境中都有所表达。前者是以普遍交往和世界历史思想为理论背景的;而后者可以看作是对历史统一性形成机制的一种更为深刻的揭示。他从四个方面对这一进路进行了论证:首先,通过对马克思的历史统一性概念的澄清,揭示了马克思的历史统一性概念绝不是各民族的抽象共性意义上的普遍性;其次,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范畴的历史考察,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在历史中生成的普遍性品格,从而在微观机制上解决了历史统一性之所以可能的原因问题,形成了“生成的普遍性”的系统思想;再次,通过区分作为历史思维的普遍性向度的三种不同含义,即预成的或思辨的普遍性、抽象的或归纳的普遍性、生成的或现实的普遍性,使我们理解马克思意义上的普遍历史规律有了“生成的普遍性”这一概念基础,因此能够符合生成的普遍意义的普遍历史规律,便是那些被实证的经济科学研究所证实和揭示的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最后,从生成的普遍性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我们会发现马克思正是通过经济学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成的普遍历史规律,而这一点不仅是对以往的历史唯物主义阐述中,忽略马克思经济学研究所得到的经过实证科学论证的生成的普遍历史规律及其历史唯物主义意义的有力回应,同时也对我们进一步反思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还是实证科学的争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在报告的最后一部分,从马克思思想中对待特殊性和普遍性的态度这一角度出发,席大民老师强调,马克思借以反对抽象的和思辨的普遍性历史思维的不是脱离普遍性的特殊性,而是特殊性中所蕴含的生成的普遍性。因此,生成的普遍性的历史思维向度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意义上的普遍历史规律,同时对深刻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即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报告结束后,参会的同学就生成社会主义普遍性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生成的社会主义普遍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与席大民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教研室的各位老师则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史、研究范式、学科建设及其与中国道路的紧密联系等方面,对报告做了深刻的总结和发挥。这是一次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会。

(北京大学2016级硕士生关祥睿 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