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发展视域中的人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北大召开
来源:学术进展
作者:
时间:2014-12-29
2014年12月14日,由中国人学学会、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当代中国发展视域中的人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理科5号楼352报告厅召开。来自首都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相关研究的50余位学者与会。学者们从不同方面对当代中国的人学研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提出了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一、方法论探讨与学科反思。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学学会会长丰子义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三十多年来,中国人学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人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基础性建设得到加强;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有较大扩展;相应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相继建立;一些学校形成了人学专业和研究方向等。现在正是开展人学研究的大好时期,许多重大社会问题迫切需要加强人学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人学研究必须面向现实,推进人学基础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密切结合;必须突出问题意识,将问题中的人学上升为人学的问题;必须打破学科壁垒,开展跨学科、综合性的人学研究。北京大学教授宇文利认为,人学的学科化与人学的科学化相互交织、息息相关,人学的科学化在于确定人学研究的界限领域、内在矛盾和科学方法,人学的学科化则在于确定人学研究的概念界定、学科功能和学科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郗戈认为,人学研究既要立足于现代学科分工又要超越现代学科分工,要善于在对个别学科的方法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把现实的研究成果吸收到现有的研究框架当中,形成既能够关注具体问题又能关注总体问题的整体视野。
二、人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国人学学会名誉会长陈志尚认为,人学就是人自我认识、自我改变的学问,人学研究就是要通过学科比较、学科批判的方式来探究人的本质与本性,即人性的抽象性、具体性与阶级性等问题。北京大学教授李士坤指出,从阶级性和具体现实性出发讨论人性是马克思的重要创见。在当前中国,不能把具体的阶级人性发挥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地步,同时也不能以抽象的“自由”与“爱”来掩盖现实矛盾,关键在于创造物质经济条件缩小个人发展的社会差距。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凯林认为,面对西方国家利用人性的一般性理论挑战中国的发展模式这一问题,我们的态度不应当是回避,而是利用西方人学研究的既有成果继续深入研究,将中国发展与西方发展进行阶段性对照,同时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场之上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提出进一步的结论性意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安启念介绍了目前俄罗斯的人学研究状况,并阐述了弗洛罗夫的“新人学”与戈尔巴乔夫“新思维”之间的关系,认为从抽象人学的角度看,弗洛罗夫的“后人”理论虽有一定的道理,但戈尔巴乔夫罔顾社会政治现实对其照搬滥用造成了苏联解体,其教训值得镜鉴。
三、文本解读与研究视野。北京大学教授王东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解读指出,人学研究应当明确人具有物质劳动存在、社会关系存在和精神活动存在三大层次,当前的研究主要关注前两个层次,经后的研究应更加注重人的精神和灵魂、语言和符号方面。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许全兴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指出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的现实出发得出的异化劳动理论虽然带有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色彩,但却为我们如何将现实问题上升为理论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当下中国的人学研究应当关注的现实之一就是人的主体性如何确立的问题。中共中央党校教师王巍认为,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等文本中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由人的联合体等的论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以人为本的主题高度契合、一脉相承,体现了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北京大学教授徐春认为,社会发展视域中的环境问题与资本的全球化密切相关,但该问题最根本的是人的欲望、需求和利益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对资本和制度进行调整,在价值上对人进行反思。
四、人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崔新建指出,人学研究要在中国社会发展和学术发展的双重视域之中进行,注重研究需要与欲望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精神心理发展是否同步,人的自由、尊严、幸福如何实现等重要问题。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邱耕田认为,人的发展的不全面不和谐与社会发展的不全面不和谐有直接关系,人的物化、矮化、奴化、异化是社会单方面要素发展的结果。十八大以来关于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性布局将有利于促进人的整体性发展。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路日亮认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在物质生产和温饱问题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却在一定意义上存在精神不振、情绪不稳、心理失衡、信仰缺失等问题,研究者应关注这些问题出现的历史原因并探索相应的解决路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罗文东从信息时代人的生存发展面临所面临的问题的角度提出了人学研究的新视域,认为信息技术革命作为新的物质技术形态,将对人的生存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带来极大的改变,信息化条件下的人学研究应当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手段推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从而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新发展。
中国人学学会自成立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十六届全国性的大型年会。本次人学会议以“当代中国发展视域中的人学研究”为题,论题广、空间大,富有鲜明的时代性。与会学者通过对人学研究的历史回顾和反思现状,进一步明确了人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有利于推进人学研究健康发展。
(董彪、张茂钰)
一、方法论探讨与学科反思。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学学会会长丰子义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三十多年来,中国人学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人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基础性建设得到加强;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有较大扩展;相应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相继建立;一些学校形成了人学专业和研究方向等。现在正是开展人学研究的大好时期,许多重大社会问题迫切需要加强人学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人学研究必须面向现实,推进人学基础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密切结合;必须突出问题意识,将问题中的人学上升为人学的问题;必须打破学科壁垒,开展跨学科、综合性的人学研究。北京大学教授宇文利认为,人学的学科化与人学的科学化相互交织、息息相关,人学的科学化在于确定人学研究的界限领域、内在矛盾和科学方法,人学的学科化则在于确定人学研究的概念界定、学科功能和学科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郗戈认为,人学研究既要立足于现代学科分工又要超越现代学科分工,要善于在对个别学科的方法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把现实的研究成果吸收到现有的研究框架当中,形成既能够关注具体问题又能关注总体问题的整体视野。
二、人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国人学学会名誉会长陈志尚认为,人学就是人自我认识、自我改变的学问,人学研究就是要通过学科比较、学科批判的方式来探究人的本质与本性,即人性的抽象性、具体性与阶级性等问题。北京大学教授李士坤指出,从阶级性和具体现实性出发讨论人性是马克思的重要创见。在当前中国,不能把具体的阶级人性发挥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地步,同时也不能以抽象的“自由”与“爱”来掩盖现实矛盾,关键在于创造物质经济条件缩小个人发展的社会差距。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凯林认为,面对西方国家利用人性的一般性理论挑战中国的发展模式这一问题,我们的态度不应当是回避,而是利用西方人学研究的既有成果继续深入研究,将中国发展与西方发展进行阶段性对照,同时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场之上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提出进一步的结论性意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安启念介绍了目前俄罗斯的人学研究状况,并阐述了弗洛罗夫的“新人学”与戈尔巴乔夫“新思维”之间的关系,认为从抽象人学的角度看,弗洛罗夫的“后人”理论虽有一定的道理,但戈尔巴乔夫罔顾社会政治现实对其照搬滥用造成了苏联解体,其教训值得镜鉴。
三、文本解读与研究视野。北京大学教授王东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解读指出,人学研究应当明确人具有物质劳动存在、社会关系存在和精神活动存在三大层次,当前的研究主要关注前两个层次,经后的研究应更加注重人的精神和灵魂、语言和符号方面。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许全兴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指出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的现实出发得出的异化劳动理论虽然带有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色彩,但却为我们如何将现实问题上升为理论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当下中国的人学研究应当关注的现实之一就是人的主体性如何确立的问题。中共中央党校教师王巍认为,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等文本中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由人的联合体等的论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以人为本的主题高度契合、一脉相承,体现了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北京大学教授徐春认为,社会发展视域中的环境问题与资本的全球化密切相关,但该问题最根本的是人的欲望、需求和利益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对资本和制度进行调整,在价值上对人进行反思。
四、人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崔新建指出,人学研究要在中国社会发展和学术发展的双重视域之中进行,注重研究需要与欲望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精神心理发展是否同步,人的自由、尊严、幸福如何实现等重要问题。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邱耕田认为,人的发展的不全面不和谐与社会发展的不全面不和谐有直接关系,人的物化、矮化、奴化、异化是社会单方面要素发展的结果。十八大以来关于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性布局将有利于促进人的整体性发展。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路日亮认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在物质生产和温饱问题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却在一定意义上存在精神不振、情绪不稳、心理失衡、信仰缺失等问题,研究者应关注这些问题出现的历史原因并探索相应的解决路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罗文东从信息时代人的生存发展面临所面临的问题的角度提出了人学研究的新视域,认为信息技术革命作为新的物质技术形态,将对人的生存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带来极大的改变,信息化条件下的人学研究应当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手段推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从而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新发展。
中国人学学会自成立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十六届全国性的大型年会。本次人学会议以“当代中国发展视域中的人学研究”为题,论题广、空间大,富有鲜明的时代性。与会学者通过对人学研究的历史回顾和反思现状,进一步明确了人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有利于推进人学研究健康发展。
(董彪、张茂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