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科史哲论坛第98讲:“Mathematical representation in economics and finance: Empirical relevance and philosophical preference”讲座纪要

2014年5月16日下午,在北京大学承泽园西所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学术报告厅举办了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论坛第98讲,来自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陈平教授为中心师生做了题为“Mathematical representation in economics and finance: Empirical relevance and philosophical preference”的精彩讲座。
陈平教授首先开门见山地对亚当?斯密的理论和新古典派经济学提出了批评。他非常赞同福莱?邓肯(Duncan K. Foley)在Adam's Fallacy: A Guide to Economic Theology一书中的观点,即认为现在的经济学并不是科学,在选择基准数学模型时,经济学家们根据的是某些哲学偏好,甚至是某些类似神学的偏好。在科学中,模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不同的模型将看到完全不同的世界。就如同蚂蚁由于自身局限只能获知二维平面而无法想象三维立体的外部空间一样,如果经济学要从大量宏观和金融的数据中获得一种全局性的了解甚至发现规律,就必须需要借助在全局上适用的强有力的数学模型。因此,在选择基准数学模型时,必须要根据一种好的标准。根据陈平教授的观点,这种标准应该是科学的,应该是一种能够用科学实验来实证地检验的标准。
然后陈平教授具体介绍了他在经济学领域内的工作。他首先讲解了现有经济学理论对经济波动的本质的三种解释。其中第一种是以经济学家弗里希和弗里德曼为代表的均衡学派,这派观点认为波动只是一种噪声。他们的研究认为经济的主要趋势是均衡态,波动是一种白噪声,是应该被消除的。第二种观点是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失衡派,他们认为经济本身就是一个波动的失衡的状态,也正因如此,政府才能有所为也应该有所为。由于这样的观点正好契合政府的立场,目前有大量持这派观点的经济学家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政府任职。然而陈平教授赞成第三种,即生机派的解释,他认为经济发展本质上就是又有均衡态又有波动的。这一派的主要代表有熊彼特、哈耶克和普里戈金等。陈平教授自己也为这派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根据上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混沌理论,提出了解释经济波动的色混沌概念。之后,陈平教授还用一系列图像生动地展示了前两种解释错误的原因。例如自平衡市场中的线性供需平衡的图像是基于一些没有实证依据的假说,例如“人是理性的”。这类假说实际上是为了消除真实存在的波动性,因此这样一幅图景便很难符合世界的真实情况。
更进一步说,新古典经济学创造了一种关于均衡的幻象。由于在处理经济问题时被广泛应用的是直观的一阶差分方法,而更复杂一些的对频谱的分析则被大多数经济学家们忽略,这样经济学家就制造了一种高频噪声放大器或者说漂白滤波器。这也造成了一种奇观:当其他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等学科都在努力消除噪声、放大信号时,经济学家做的实际上是在放大噪声、消除信号。他们用这种滤波器对数据进行漂白,这样漂白后的结果虽然符合了他们的模型,但其实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因为他们往往持有这样的一种信念,即从这种滤波器中出来的结果应该是没有波的,当结果中确实含有波时,他们往往会用漂白滤波器进行更进一步的漂白。这种幻象的一个实例是利率的宏观调节。新古典经济学对利率与产出争论的焦点是,这两者的线性关系的斜率问题,而从不考虑这两者的关系到底是不是线性的。当央行降低利率时,他们自然地认为产出会增加,而不考虑其他的条件,例如在低利率下银行会不会惜贷或者贷款会流向什么样的企业。
陈平教授还讲述了他在研究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希的观点时,发现的一些问题。在大萧条之后,很大一部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失去了信心,弗里希试图用一个数学模型来恢复大家的信心。虽然他后来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他最终并没有能够提出这样的数学模型。弗里希模型的思想来自于一直摆动的不断受到做布朗运动的粒子冲击的钟摆,然而该模型最终在数学上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的。这样,诺贝尔奖实际上授予了并没有完成的而且并没有前途的一项工作。这被陈平教授称为是诺贝尔奖历史上的一件丑闻。
虽然弗里希没有完成他许诺的工作。但是陈平教授在上世纪90年代,在其他一些研究者,包括一些工程师的帮助下,结合混沌理论和量子光学等物理学思想提出了他自己的研究模型。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个突破:第一,是解决一个宏观经济学的哥白尼问题,即实现趋势和波动的分离;第二,是如何识别经济波动的信号与噪声;第三,是如何处理宏观金融的群体现象的问题。在用他的研究方法处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即经济周期(波动)理论时,陈平教授进一步发展出了他的中观基础论。在发展这一套理论过程中,当考虑一个又有稳定又有波动的系统时,他受到了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一书中的观点的很大启发。基于薛定谔的大数原理,即粒子越多的系统越稳定,陈平教授发现在供需双方的波动幅度是不?的。消费者由几千万家庭组成,因此需求方的波动较小。而供应方只有几千家企业,因此它的波动性就较大。经过对美国市场的测算,事实确实如此。陈平教授还简略地介绍了他关于知识和经济发展的代谢理论以及对中国金融改革的一些看法。
陈平教授对经济学的看法可以总结为:新古典经济学错误地理解了经济系统。而经济系统实际上不是一个封闭系统,而一个开放系统。这个开放系统具有不对称性和不可逆性。基于这样的特点,一种新的具有演化世界观的复杂演化经济学应运而生。
最后,陈平教授讨论了经济学中的一些方法论问题。由于经济的非稳态、不可控、强噪声等原因,检验和证伪经济学理论相当困难。被证伪的例子相当罕见,主要有弗里德曼的大萧条理论和Arrow-Debreu一般均衡模型结合科尔奈软约束模型。既然有这种检验上的困难,那么如何判断这些模型呢?陈平教授强调,这些模型首先当然不能违反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等科学理论,其次应该用奥卡姆剃刀剃去模型中其他累赘多余的部分,当然还应该注意模型的美学原则。
报告结束后,听众就经济研究的方法细节以及中国经济改革等一些问题与陈平教授展开了的热烈的交流和讨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