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方博物学文化与公众生态意识关系研究》 立项并开题

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由刘华杰教授投标并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西方博物学文化与公众生态意识关系研究” 2013年11月22日立项,课题号为13&ZD067,资助经费80万元,预计2017年结题。

开题论证会于2013年12月22日在北京大学人文学苑3号楼109室举行。与会咨询专家有严耕(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段伟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刘晓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卢风(清华大学哲学系)、刘兵(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蒋劲松(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雷毅(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周程(北京大学哲学系)和王博(北京大学哲学系)。同时,课题组成员及北京大学哲学系部分师生也参加了论证会。课题分四个子项目,负责人分别是徐保军(北京林业大学)、吴国盛、苏贤贵和田松(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系主任王博代表哲学系对咨询专家的到来表示感谢,并就如何做好课题提出了建议。课题组首席专家刘华杰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课题设计与实施方案:(1)课题申请过程与背景,(2)解题与子课题设计,(3)项目性质分析及预期结果,(4)课题的难点与应对,(5)课题进度规划。接着,徐保军、吴国盛和苏贤贵就子课题的设计、落实等内容分别进行了细致汇报。课题组承诺研究将完全按照申请书所述子项目的内容和目标来进行,不过也会充分考虑评审专家的意见以做适当调整。

报告指出,“博物学”字样进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还是首次。这表明,一方面中国的GDP达到了一定水平,正在向小康社会迈进;另一方面社会发展遇到了问题,特别是环境、生态以及百姓的休闲活动领域。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样的论述在党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本课题的立项和研究均服务于这个大的政治和文化背景。建设生态文明,国家已有多方面的考虑和措施。而由博物推动个体公民生态觉醒,也是一个“不大也不小”却很接地气的用力方面。本课题要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做出自己的特色,同时为以后的中西方比较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招标课题是研究A与B的关系(西方博物学文化与公众生态意识关系研究)。虽然A对于B不可能是充分且必要的,但是两者之间确实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讨论A与B的关系要放在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下进行。简而言之,本课题旨在探讨“博物学如何为生态文明服务”。目前而言,首要任务是梳理并研究西方博物学文化发展脉络及其对公众生态意识的影响,以期将来进一步研究中国自己的博物学。

长期以来,通过修炼、传习博物学,西方人在个体和群体层面获得了怎样的心灵体验?这一体验又是如何影响到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课题组将通过文本分析和案例研究回答上述问题。本课题涉及面较广,包括西方博物学史、博物学文化和生态意识多个方面。若具体一点,课题将重点考察博物学如何在西方成为一种文化,博物学文化涉及哪些内容,它对公众生态意识有怎样的影响,博物学与生态文明之间有何关系,等等。本项目属于基础研究,涉及领域十分广泛,如科学技术史、自然文学、文化史、民族志、环境史、环境伦理学、环境美学、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地方性知识、工艺美术史、现代性与工业化反思等。为把研究做深入,必须抓主要矛盾、聚焦视野,战略上果断选择做什么和不做什么。

专家认为,课题研究应当侧重近现代,即从16世纪中叶开始到20世纪上半叶,16世纪中叶以前只供参考。近现代是西方博物学发展的400年黄金时代,特别是19世纪和20世纪。对维多利亚时代的博物学要给予特别关注。课题研究要重视个人层面的体悟,深入挖掘塞耳彭的怀特(Gilbert White),怀特是环境史学家沃斯特所讲二分法中的阿卡迪亚传统的代表。课题研究也要重视案例,分析NGO成长经历,如研究皇家鸟类学会和塞拉俱乐部的发展与公众生态意识的联系。课题研究将采用新的史学方法,尽可能恢复历史场景,重视像法国的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英国的伍德(Rev John George Wood,1827-1889)、美国的查德伯恩(Paul Ansel Chadbourne,1823-1883)等自然科学的“小人物”对当时大众博物学和公众生态意识的巨大影响。课题分三阶段实施,最终将提交35万字的报告《西方博物学文化》。期,课题组将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作出版“博物学文化”丛书(以翻译为主),并在期刊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

在认真听取课题组成员的汇报后,咨询专家从不同角度对项目的研究计划进行了细致的评析,提出了中肯和独道的建议。专家认为课题题目“西方博物学文化与公众生态意识关系研究”设计巧妙、颇有创意,既有充分学理依据也考虑到了社会的迫切现实需要。专家认为以“博物学”立项有重大意义,表明国家层面开始重视博物学,课题的实施对国内博物学的复兴将起到引领作用。这将不仅仅是环境保护的问题,更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人地系统的持续共生。专家认为博物学文化不同于科学文化(但有密切联系),它是有关个体、群体与大自然之间维系亲情关系的一种文化。中国古代有自己的博物学文化,西方也有他们的博物学文化。只不过近现代西方的博物学文化产生了可观的效应,既推动了近代生命科学、地学的发展,也推动了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及自然保育运动。而这些值得我们借鉴。专家也指出要注意博物学在近代的起源及其与现代性的关系,西方博物学也有两面性。今天,虽然因社会发展需求挖掘西方博物学中有利于改进人与自然关系的一面,但也不能回避历史上西方博物学与帝国扩张、与数理科学共同塑造现代性的一面。同时,西方博物学思想也在不断变化,对一些过时的理念也要批判。专家肯定了课题组所使用的博物学编史及文化史研究方法,认为这一研究将为科学史提供生长点,推动博物思想史和西方科学传播史的发展,从而为新型科学史研究做出贡献。专家指出首席专家要充分协调各子课题的运作,提醒并督促各子课题重视案例分析,避免虚化。同时,课题研究要注意西方社会中公民环境运动与环境思想的相互影响,这不仅仅是单向的由思想到运动,还是由运动到思想的过程,因此要重视对“草根阶层”博物活动(包括博物休闲活动和环境保护运动)的研究。专家强调点面结合的重要性,在选择怀特、梭罗、缪尔、利奥波德、卡逊等人物进行特别研究时,应重点关注他们的博物学家身份及其博物学思想与环境伦理、生态观念之间的联系。咨询专家还就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独立性、程序性、与媒体互动等方面内容提出了很具体的建议。

最后,首席专家刘华杰简要总结了会议的成果并表态一定做好课题:十分感谢大家的热烈讨论尤其是咨询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以前没有钱,博物学研究坚持做了许多年,现在有钱了,没理由不做好;做学术研究要头脑清晰,保持独立人格,课题成果可供有关部门参考、选择使用,这样才是真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

本次开题会上,与会专家达成诸多共识,课题组进一步明确了任务和研究重点,坚定了做好研究工作的信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