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流变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北大召开
来源:学术进展
作者:
时间:2013-05-07
“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流变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北大召开
2013年5月5日,正值马克思诞辰195周年之际,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文献研究中心、青年哲学论坛、“马克思学”论坛共同主办的“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流变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举行,来自首都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相关研究的30余位专家与会,就马克思的哲学观、哲学体系和哲学思维的特点,恩格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和阐释,苏联哲学原理教科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和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当代发展等重要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并对最近出版的《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21世纪哲学创新宣言》两本书进行了深入的评议。
北京大学王东教授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中国的百年历程以及在北京大学所形成的从李大钊到冯定再到黄枬森的学术传统;聂锦芳教授介绍了《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一书的研究和写作过程,谈了他对马克思哲学与西方思想传统的关系、马克思“新哲学”“新”之所在等问题的理解;陈志尚教授提出要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建构过程中中国哲学家的贡献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责任编辑杨晓芳介绍了《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一书的审稿情况和编辑过程、社长赵剑英对此书给予高度评价,并列举和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当代的生长点。中国政法大学张秀琴教授提出要完整、准确地阐释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中国人民大学安启念教授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和理论表述的“时间差”问题;《求是》杂志社李文阁编审指出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宏大叙事”的必要性和马克思生活哲学观的要旨;北京大学丰子义教授分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多元路进的融通和互补;北京市委党校袁吉富教授呼唤马克思主义研究为新的社会实践提供思想资源;中国人民大学张文喜教授指出要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当代的推进问题;清华大学韩立新教授则指出,必须回到黑格尔、斯密、马克思等人对现代社会结构的把握,再此基础上才能推进对当代市民社会的理解;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波教授提出学术思想要与时代紧密结合;北京大学赵家祥教授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含义、可能和不同的思路;董学文教授则表达了对目前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和美学研究状况的忧虑。
《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一书,由北京大学哲学系聂锦芳主编,60余万字,入选“马克思主义学术文丛”,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3年5月出版。该书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演变历程的梳理,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分析。按照作者的理解,“哲学形态”是就哲学家或哲学派别理论思维的特征、哲学理念形成、演变、表述和论证过程而言的。该书对马克思所阐述的“新哲学”,以及其身后恩格斯、列宁、前苏联、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现当代西方哲学对这一哲学形态的理解、阐述和推进一一作出梳理,甄别出它们之间在哲学观念、问题意识、体系内容等方面的相似与差别,最后,分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建构的状况、阻障和可能的前景。
《21世纪哲学创新宣言》一书,由北京大学哲学系王东、徐春主编,35万字,现代教育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该书是黄枬森教授晚年所领衔的四卷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究》的评论集。
2013年5月5日,正值马克思诞辰195周年之际,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文献研究中心、青年哲学论坛、“马克思学”论坛共同主办的“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流变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举行,来自首都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相关研究的30余位专家与会,就马克思的哲学观、哲学体系和哲学思维的特点,恩格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和阐释,苏联哲学原理教科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和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当代发展等重要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并对最近出版的《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21世纪哲学创新宣言》两本书进行了深入的评议。
北京大学王东教授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中国的百年历程以及在北京大学所形成的从李大钊到冯定再到黄枬森的学术传统;聂锦芳教授介绍了《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一书的研究和写作过程,谈了他对马克思哲学与西方思想传统的关系、马克思“新哲学”“新”之所在等问题的理解;陈志尚教授提出要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建构过程中中国哲学家的贡献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责任编辑杨晓芳介绍了《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一书的审稿情况和编辑过程、社长赵剑英对此书给予高度评价,并列举和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当代的生长点。中国政法大学张秀琴教授提出要完整、准确地阐释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中国人民大学安启念教授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和理论表述的“时间差”问题;《求是》杂志社李文阁编审指出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宏大叙事”的必要性和马克思生活哲学观的要旨;北京大学丰子义教授分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多元路进的融通和互补;北京市委党校袁吉富教授呼唤马克思主义研究为新的社会实践提供思想资源;中国人民大学张文喜教授指出要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当代的推进问题;清华大学韩立新教授则指出,必须回到黑格尔、斯密、马克思等人对现代社会结构的把握,再此基础上才能推进对当代市民社会的理解;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波教授提出学术思想要与时代紧密结合;北京大学赵家祥教授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含义、可能和不同的思路;董学文教授则表达了对目前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和美学研究状况的忧虑。
《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一书,由北京大学哲学系聂锦芳主编,60余万字,入选“马克思主义学术文丛”,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3年5月出版。该书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演变历程的梳理,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分析。按照作者的理解,“哲学形态”是就哲学家或哲学派别理论思维的特征、哲学理念形成、演变、表述和论证过程而言的。该书对马克思所阐述的“新哲学”,以及其身后恩格斯、列宁、前苏联、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现当代西方哲学对这一哲学形态的理解、阐述和推进一一作出梳理,甄别出它们之间在哲学观念、问题意识、体系内容等方面的相似与差别,最后,分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建构的状况、阻障和可能的前景。
《21世纪哲学创新宣言》一书,由北京大学哲学系王东、徐春主编,35万字,现代教育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该书是黄枬森教授晚年所领衔的四卷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究》的评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