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吴志攀副校长在冯友兰哲学研讨暨冯友兰诞辰110周年纪念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丁石孙先生
尊敬的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先生
国际儒联常务副会长杨波先生
尊敬的冯宗璞女士
冯友兰先生家乡、河南南阳市副市长冯晓仙女士
河南唐河县副县长赵阳先生
各位来宾,各位专家:

今天各位大家在北大集会,隆重纪念冯友兰先生110周年诞辰,并探讨冯友兰哲学思想,这是我国哲学界的一件大事。我受北京大学闵维方书记和许智宏校长的委托,代表北大全体师生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来自国内外的各位哲学大家表示诚挚的欢迎!
我们研讨冯友兰先生的哲学思想,追思先生人生与学说的轨迹,既是为了寄托对先生的怀念之情,也是为了发展今后大学的哲学教育和科研。我们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启发年轻一代,让他们喜欢哲学、研究哲学,特别是喜欢中国哲学、研究中国哲学,使中国哲学的思想与精神薪火相传。
在人类进入21 世纪之后,我们研究冯友兰先生的哲学思想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先生的思想,不但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在现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出重要的意义。我认为,对于今天以及未来的中国人而言,应从三个方面研究先生的生平与思想:
其一,抱爱国热心,做冷门学问。
冯友兰先生是从冷门学问中做成大家的。1915年先生报考北京大学,在师友的劝说之下报考了法科,并且以第四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当时的情形与今天或有相似之处,法科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好,哲学则是冷门。但是先生却抱定了追求真理的信念,转入哲学门,回到自己所喜欢的哲学领域,从此终生致力于哲学研究。先生这种坐冷板凳、做深学问、做真学者的精神,非常值得包括我本人在内的中青年学者和青年学生们学习。
先生自美国留学回国之时,本可以保留护照并获得多次往返签证,但是先生放弃了;当旧政权劝诱先生南下时,先生毅然留下来,以哲学家的身份迎接解放军入城。先生对国家、对民族有一种极深沉的热爱,这种热爱,也体现在他的学说之中。
其二,将古今融合,行中西贯通。
研究先生的学术思想,我们看到的是将古今融合的大思路,将中西贯通的大境界。正因为有这样的学术气象,故先生最终能成就“中国式的哲学流派”。
北大哲学系已故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曾经说过:“当代中国哲学界最有名望的是熊十力先生、金岳霖先生和冯友兰先生,三家学说都代表了中西哲学的融合。在熊氏哲学体系里,‘中’层十分之九,‘西’层十分之一,金先生的体系可以说是‘西’层十分之九,‘中’层十分之一。维有冯友兰先生的哲学体系可以说是‘中’、‘西’各半,是比较完整的意义上的中西结合。”
先生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有着深刻的了解。陈寅恪先生在为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所作的审查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了解之同情”说,陈先生指出:
“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於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於同一境界,而对於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谐,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庸廓之论。”
毫无疑问,在陈寅恪先生看来,冯友兰先生是具备了这种“了解之同情”的。正因为冯先生对中国传统哲学有了这样的“真了解”,又系统掌握了西方哲学的知识体系,方能成就自己的哲学体系。
当然,无论在当年还是在今天,对先生的哲学思想研究都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无论赞同与否,都说明了人们对先生哲学思想的持续关注。一种学说能引起人们长久的讨论,也正是其生命力所在。
其三,学问为中国,为中国社会、为中国人而作。
先生虽终身在冷门学问之中探究,但是,先生作学问的目的,不仅是为学问而学问,也是为中国而学问。先生之学问,乃是为了中国社会、为了中国人而作的学问。
先生的思想,在今天显出了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未来的30-50年,将是更加波澜壮阔的大发展时期。在此刻,我们注意研究和吸收冯友兰哲学思想和精神,有着特别的意义。
过去的经济发展基本上还是延续西方工业化发展的模式进行的。这种工业模式虽然同其前代相比有更高的效率、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规模,但是,也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原材料资源,尤其是水资源、耕地资源和其它的自然环境资源。我国有13亿人,耕地和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不高,能源和原材料的人均占有量也很低,将来如果继续按照西方工业化的模式来发展我国的经济,不具有可持续性。今后的30-50年,世界人口可能增加到75-80亿,或者更多,整个世界的资源也难以支撑全球经济继续按照西方工业化的模式发展下去。
中央提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和谐社会,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调整发展模式,采用适合中国人和世界人类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在我看来,新的发展模式,可以从中国的传统哲学中去寻求智慧。今天,我们重读孔子以及诸子百家的论述,往往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而贯通中西,对中国哲学史进行了重新总结的冯友兰哲学思想,更是对解决当今的现实问题有启发意义。
1946年,冯友兰先生在为西南联大纪念碑所作的碑文中写道:
“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
这一段气势雄浑的论述,实际上也给了我们启示:我国有着五千年绵延不绝的伟大传统,新文明的建设,应该汲取其中的智慧。
我们知道,18世纪60年代以来,延续将近100年的英国工业革命引导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这段历史中产生了许多伟大的哲学思想,其中最有生命力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历史已经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不仅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的解放,也指导着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与时俱进、理论创新,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20世纪中期以后,美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哲学思想,如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哲学方法等。
21世纪已经到来了,未来10年,20年-30年,直至50年到100年,亚洲及中国如果要为世界经济作出更大贡献,若要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的话,就必然要求我们在哲学思想上有所创新、有所贡献。
我坚信,这种创新和贡献,一定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并且全面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包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尊重自然、善待生态等思想,同时也吸收了西方历史上的人文主义的精华,即关怀人类,尊敬人本身的哲学思想,以及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结合中国具体情况发展出来的“中国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我们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落实科学发展观,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这样的哲学思想,充满了活力,有着无限的发展前途,将指导我们取得可持续的发展。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我们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才会有冷静的头脑,才能有一个平和稳健而不浮躁,循序渐进而不急于求成的心态,才会有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中国与世界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符合普遍规律的科学发展观。
以上是我的个人的粗浅看法,在此就教于各位哲学大家。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求哲学上的创新。我想,这就是大家今天在北京大学集会,纪念我们的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110周年诞辰的意义所在。
谢谢大家!祝大家健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