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科学时报》:科学与艺术的一次真正对话

《科学时报》2003年12月5日:


科学与艺术的一次真正对话

于彤

(2003-12-05 10:25:42)

  这次讨论会围绕着科学与艺术这个主题展开。与一般学术
交流不同的是,这次“自然、科学与美”学术讨论中听到的不
仅仅是从事科学研究人士看艺术的声音,几位艺术家的到场使
得科学工作者欣然“被看”,也使得研讨成为一次真正的对话


  11月29日,由北京市现代物理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主办的“自然、科学与美”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此会的最初倡导者甘子钊院士说,艺术的审美观与科学的审美观,在本质上有许多共同之处。而艺术的审美观与科学的审美观,其本质是什么,内容又是什么?近年来,许多科学家都在推动这方面的探讨,这对科学发展无疑具有意义。

  作为主办方代表的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叶朗也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生态环境和生存质量引起人们普遍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自然美和科学美等问题,日益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问题。

  从艺术作品开始

  也许是由于有真正的艺术家到场鼓励了学者们“谈艺”,三场报告中,每一场都有一两位学者从具体的艺术作品谈起,由感性入理性。

  第一个获得满堂彩的观点恰恰是在和大会主题“唱反调”。其演讲者是中国画研究院的一级画家梅墨生先生。梅先生从黄宾虹的画作入手对于中国画强调的“自然美”在三个层次上进行了分析,并将话题延伸到原始社会的艺术作品。他认为这些至今仍能震撼人的心灵,这种和科学发展背道而驰的效果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艺术在个人性和非理性上与科学的差异。

  梅墨生还进一步在会上论述了艺术与科学的分歧。他认为“艺术与科学是人类文明的双轨列车,或许他们都通向真和美,但其过程是并行而不相交的。”因为“科学的区分与分析是艺术所不强调的,尽管科学家可以借鉴或受启示于艺术。”对于那些引证资料,“试图说明科学与艺术的一致性与联系”的做法,梅墨生也认为“这都不能证明科学与艺术是一回事。科学的发达可能会为艺术发展带来便利或提供新的表现题材、方式与领域,但是艺术更强调的是作用于人的心灵和精神生活。艺术,从本质上说是非功利的、非现实的。它不能与科学互代。两者之间只有通似性而没有共同性。科学是知识而艺术是感受,过分强调和夸大两者的相通,会混淆其本质差异。”

  北京大学哲学系吴国盛教授也是从一个具体的艺术作品入手,为在场者提供了一种关于宇宙图景的哲学解读。他选择的是荷兰版画家埃舍尔的《画廊》。在这幅图画中主体是一个画廊,画廊里一位年轻人正在看一幅画。画面上是一座水城,一艘汽船正在水面上行驶,岸上两三人驻足观看。一位妇女正趴在窗台上向外眺望。离奇之处在于这位妇女的楼下就是年轻人看画的画廊。画面将整个画廊和那位看画的年轻人都包括在画面内。吴国盛认为,这位看画的人就是现代人——世界图景时代的人——的一个象征,世界通过科学被展现在我们面前,就像一幅画一样。我们是旁观者,这是现代科学的客观性要求:科学家不要把个人因素搀杂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中。他所提出的问题就是:哲学应该思考科学的世界描绘的条件和界限、宇宙作为存在者的整体是大全,但大全不能是一个存在者,否则就会出现悖论。埃舍尔的《画廊》是一幅完备但不一致的怪圈,它让不能同时在场者同时出场。怪圈提示着世界的荒谬性。科学越是无边界,科学的世界图景就越是荒谬。

  在下午的发言中,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田松也对埃舍尔的艺术与科学的关联进行了分析。由于他的思考方式和工作方式更像一位科学家而不是艺术家,因此他的作品也获得了数学家、物理学家、心理学家、科学哲学家等科学家们从各自不同角度进行解读的可能性。

  来自秦皇岛燕山大学计算机系的苑玉峰教授更是直接向听众展示了自己近10年来用计算机制作的分形艺术作品,掀起了讨论会的又一次高潮。

  土地之爱

  在此次学术讨论会上,有多位专家学者从一种“入世”的现实建筑说开去,表达的却不仅仅是对成就的喜悦,还借助科学研究的成果,表达了自己“出世”的艺术观以及学者特有的人文关怀。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教授展示了自己入围奥运森林公园的设计宣传片《回到土地》。在片中作为新建筑的背景,俞教授展示给大家一个离开土地的中国。甚至于挥霍土地、鄙视土地、糟蹋土地。这些概念说来不免空洞,但在宣传片中,一栋栋北京新造城运动中拔地而起的“国际化”建筑恰好为其提供了佐证。俞孔坚教授认为虽然在未来10年内将有70%的人仍将离开土地,但他仍然希望人们今天能够像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那样尊重土地,尊重自然,“否则秀美的山川将不复存在”。

  作为具体执行实施“鸟巢”工程的瑞士霍佐格德梅隆建筑事物所高级建筑师黄勇也在会上作了题为《美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报告。他通过对于奥运森林公园中被称做“鸟巢”的体育馆设计,分析了站在一个建筑师的角度,是如何看待美和实用科学的。他认为美是在时间和空间之中,在过程之中。情感也不是个人情感,而是真实存在的关系。科学是一种工具,人们对世界的感官可以通过眼耳感知,但通过科学途径可以用不同方式感知美,是通过主客观之后通过时间感知的东西。


(文/本报记者 于 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