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出版
来源:学术进展
作者:
时间:2003-01-16
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出版
由赵家祥主编、赵家祥、聂锦芳、张立波三人合作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正式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该书属于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重点教材、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北京大学哲学系系列教材。其目录如下:
引 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观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观
一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 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
三 哲学的社会功能
四 哲学理论形态的更迭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实践基础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过程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演变轨迹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与特点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称谓及其相关争论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对象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世界的方式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现实
一 世纪之交的境遇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的命运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全球化态势
第五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一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章 实践基础上人、自然、社会的统一
第一节 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一 实践概念的规定
二 实践的基本特征
三 实践的基本形式
四 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第二节 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 人对自然的依赖性
二 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
三 人与自然共同进化
第三节 人和社会的关系
一 现实的人及其与社会的统一
二 历史过程的主体与客体
三 环境创造人和人创造环境
第四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性和实践基础
一 人与自然关系社会性的基本含义和内容
二 人与自然关系的一般社会性
三 人与自然关系的具体社会性
第二章 世界的存在方式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 不同哲学派别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不同回答
二 物质的物质性在于其客观实在性
三 科学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四 哲学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第二节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一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二 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
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一 时间、空间的概念及其特征
二 时间、空间与物质
三 时间、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四 时间、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
第四节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一 规律的含义
二 规律的特性
三 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
第五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一 意识的起源
二 意识的本质
三 意识的对存在的反作用
四 意识论与人工智能
第三章 世界的辩证图景
第一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
一 联系的含义
二 联系的特点
第二节 世界的永恒发展
一 发展的含义与实质
二 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第三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 对立统一规律
二 质量互变规律
三 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四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一 现象与本质
二 内容与形式
三 原因与结果
四 必然与偶然
五 可能与现实
第五节 面对质疑与争论
一 辩证法的“主体向度”和矛盾观
二 辩证法体系再探讨
三 唯物辩证法与系统科学
第四章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第一节 认识的前提、基础和本质
一 认识的前提
二 认识的基础
三 实践的本质
第二节 认识的要素
一 认识主体
二 认识客体
三 认识工具
第三节 认识的具体机制
一 认识的主体性和主体性原则
二 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功能与作用
三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功能与作用
第四节 认识的过程
一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二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三 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不断发展
第四节 认识的真理性
一 对几种真理观的评论
二 真理的客观性
三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四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第五章 社会结构
第一节 社会存在和社会的经济结构
一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二 社会的经济结构
第二节 国家政权和社会的政治结构
一 国家的起源
二 国家的特征
三 国家的职能
四 国体和政体
第三节 精神生产和社会的意识结构
一 社会的精神生产
二 社会的意识结构
三 社会意识与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节 人群共同体的历史形式
一 家庭
二 氏族和部落
三 民族
第六章 社会运行机制
第一节 需要和利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 需要与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动因
二 需要与利益内容的丰富和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三 需要与利益的协调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趋势
第二节 分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 分工的本质和结构
二 分工的起源和历史形态
三 分工的社会作用
四 分工发展的未来趋势
第三节 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 交往概念的含义和界定
二 交往形式和交往类型
三 交往的社会作用
第四节 社会的运筹性因素和自我调节功能
一 社会的运筹性因素
二 社会的自我调节功能
第七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二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第二节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 阶级的产生和实质
二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直接动力
三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
第三节 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 革命及其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 改革及其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节 个人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 历史观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二 人民群众历?上的作用
三 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四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第五节 科学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 科学的本质
二 科学发展的社会制约性和科学的社会功能
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六节 各种动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 社会基本矛盾与阶级斗争的关系
二 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和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作用的一致性
三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作用的特殊性
第八章 社会形态更替和社会进步
第一节 社会形态的划分
一 经济社会形态
二 技术社会形态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
一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二 人的活动的有目的性和合规律性
三 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性与客观性
四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五 社会历史发展的同意性与多样性
第三节 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一 社会进步的内涵和根据
二 社会进步的评价标准
三 社会进步的代价
四 共产主义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由赵家祥主编、赵家祥、聂锦芳、张立波三人合作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正式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该书属于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重点教材、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北京大学哲学系系列教材。其目录如下:
引 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观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观
一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 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
三 哲学的社会功能
四 哲学理论形态的更迭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实践基础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过程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演变轨迹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与特点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称谓及其相关争论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对象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世界的方式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现实
一 世纪之交的境遇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的命运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全球化态势
第五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一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章 实践基础上人、自然、社会的统一
第一节 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一 实践概念的规定
二 实践的基本特征
三 实践的基本形式
四 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第二节 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 人对自然的依赖性
二 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
三 人与自然共同进化
第三节 人和社会的关系
一 现实的人及其与社会的统一
二 历史过程的主体与客体
三 环境创造人和人创造环境
第四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性和实践基础
一 人与自然关系社会性的基本含义和内容
二 人与自然关系的一般社会性
三 人与自然关系的具体社会性
第二章 世界的存在方式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 不同哲学派别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不同回答
二 物质的物质性在于其客观实在性
三 科学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四 哲学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第二节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一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二 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
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一 时间、空间的概念及其特征
二 时间、空间与物质
三 时间、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四 时间、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
第四节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一 规律的含义
二 规律的特性
三 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
第五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一 意识的起源
二 意识的本质
三 意识的对存在的反作用
四 意识论与人工智能
第三章 世界的辩证图景
第一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
一 联系的含义
二 联系的特点
第二节 世界的永恒发展
一 发展的含义与实质
二 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第三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 对立统一规律
二 质量互变规律
三 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四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一 现象与本质
二 内容与形式
三 原因与结果
四 必然与偶然
五 可能与现实
第五节 面对质疑与争论
一 辩证法的“主体向度”和矛盾观
二 辩证法体系再探讨
三 唯物辩证法与系统科学
第四章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第一节 认识的前提、基础和本质
一 认识的前提
二 认识的基础
三 实践的本质
第二节 认识的要素
一 认识主体
二 认识客体
三 认识工具
第三节 认识的具体机制
一 认识的主体性和主体性原则
二 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功能与作用
三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功能与作用
第四节 认识的过程
一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二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三 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不断发展
第四节 认识的真理性
一 对几种真理观的评论
二 真理的客观性
三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四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第五章 社会结构
第一节 社会存在和社会的经济结构
一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二 社会的经济结构
第二节 国家政权和社会的政治结构
一 国家的起源
二 国家的特征
三 国家的职能
四 国体和政体
第三节 精神生产和社会的意识结构
一 社会的精神生产
二 社会的意识结构
三 社会意识与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节 人群共同体的历史形式
一 家庭
二 氏族和部落
三 民族
第六章 社会运行机制
第一节 需要和利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 需要与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动因
二 需要与利益内容的丰富和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三 需要与利益的协调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趋势
第二节 分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 分工的本质和结构
二 分工的起源和历史形态
三 分工的社会作用
四 分工发展的未来趋势
第三节 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 交往概念的含义和界定
二 交往形式和交往类型
三 交往的社会作用
第四节 社会的运筹性因素和自我调节功能
一 社会的运筹性因素
二 社会的自我调节功能
第七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二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第二节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 阶级的产生和实质
二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直接动力
三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
第三节 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 革命及其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 改革及其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节 个人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 历史观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二 人民群众历?上的作用
三 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四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第五节 科学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 科学的本质
二 科学发展的社会制约性和科学的社会功能
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六节 各种动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 社会基本矛盾与阶级斗争的关系
二 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和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作用的一致性
三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作用的特殊性
第八章 社会形态更替和社会进步
第一节 社会形态的划分
一 经济社会形态
二 技术社会形态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
一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二 人的活动的有目的性和合规律性
三 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性与客观性
四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五 社会历史发展的同意性与多样性
第三节 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一 社会进步的内涵和根据
二 社会进步的评价标准
三 社会进步的代价
四 共产主义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