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讲座

5月11日:佛教文献、历史与哲学工作坊第三讲

北京大学佛学教育研究中心
“佛教文献、历史与哲学工作坊” 第3讲

Ye dharmā偈颂的渊源与流变
——从舍利弗和目犍连的皈依谈起
主讲人: 萨尔吉  
北京大学南亚学系 副教授


地点:北京大学哲学系一楼会议室(静园草坪东南侧)
时间:2012年5月11日(周五)下午2:00


评议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  周广荣 副研究员
主持人: 北京大学南亚学系 叶少勇 博士

讲座内容简介

马胜比丘向舍利弗宣说的佛法精义,其确切文句已无从得知,虽然部派佛教内部基本上倾向于以ye dharmā偈颂为代表,但对其解释则各有侧重。有的诠释侧重四谛的部分或全部,进而细分四谛为十六行相,或者总摄为以苦谛为中心,突出苦谛的无常、苦、空、无我;有的诠释侧重十二因缘的角度,突出偈颂中缘起和还灭,即杂染和还淨的含义。两种解释方向都基于初期佛教对人生现象的观察。大乘佛教对这两种解释加以整合,大大发挥了四谛中苦谛空、无我的概念,以及缘起中外缘起(一切有为法缘起)的概念,着眼于从诸法空无的角度诠释缘起,ye dharmā偈颂也成为了论说缘起的代表偈颂,而缘起是佛教的核心概念,缘起偈颂也相应成为教法的心髓。在佛塔崇拜、经典崇拜、教法布施等思潮的影响下,缘起偈颂不仅成为教法心髓、如来法身的代表,装藏入塔,后来更具有了陀罗尼的功能,成为开光仪式中必不可少的念诵文句,甚至具有了保护、加持的神秘作用。
单从字句而言,ye dharmā偈颂非常浅显,但其发展、演进的过程却相当复杂,牵涉到佛教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层面,其投射出的不仅有义理上的阐扬与升华,也有信仰上的融合与普及。通过对ye dharmā偈颂的考察,我们对佛教思想的变与不变当有更深刻的理解。

工作坊简介:
佛教文献、历史与哲学工作坊,旨在聚集北京地区特别是中关村地区的佛教学者(以中青年为主),相互交流,相互了解,共同推进汉语世界的佛学研究。每次发表讨论的论文,不必完全成形,但必须是非常专业的前沿问题:既可以属于语言文献学的话题,也可以是历史话题,并且最终希望都能对佛教义理、思想史乃至纯粹的哲学问题有所关涉。工作坊的讲座、研讨,每学期2-3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