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讲座

9月23日晚:佛学讲座讨论因明学问题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佛学讲座

陈那前因明时期的理论探索
——以《掌中论》、《取因假设论》和《观总相论颂》为中心

主讲人: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汤铭钧博士
主持人:北京大学哲学系 李四龙教授

地点:北京大学哲学系(静园草坪四院)一楼会议室
时间:2012年9月23日(周日)晚6:30

讲演人简介:
汤铭钧,男,1982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博士,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外国哲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中级),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常务理事,复旦佛教研究团队(Fudan Team of Buddhist Studies,FDTBS)成员。主要研究领域:汉传因明、印度因明、因明梵汉藏对勘、佛教哲学、比较逻辑。以《陈那、法称因明的推理理论——兼论因明研究的多重视角》为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主题,导师为复旦大学古籍所的郑伟宏先生。目前承担有2012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佛教因明-量论探源:陈那前因明时期著作和思想发展研究”。

讲座内容:《掌中论》和《取因假设论》是陈那前因明时期的理论探索阶段的两部重要著作,体现了陈那有关认知对象的思想的早期发展。陈那在《掌中论》中引入了“假设”的概念,并在《取因假设论》中详尽剖析了“假设”的本性。在后一著作中,“假设”被认为只有在它与其他假设的关联中才可言说。这已蕴含了陈那晚期“他者之排除”的反建构的意义理论。但由于阿毗达磨佛教的影响,此时的陈那尚未走出假实之辨的理论模式,尚未提出自相、共相的截然两分。此外,陈那的《观总相论颂》首次以“不相离性”来概括语词与其对象之间的关系,这就促使我们将它的写作确定为《正理门论》和《集量论》之间。通过梳理陈那前因明时期的著作和思想发展,就能说明陈那后来建立的因明-量论体系,是采取了一种反建构的立场。正是这一思想立场,使佛教因明-量论有别于以往的佛教哲学,成为一个独立、全新的传统,并促成了中晚期佛教哲学的“知识论转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