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讲座

12月26日:佛教工作坊比较佛教与耆那教的伦理观

北京大学佛学教育研究中心将于2018年12月26日下午举行“佛教文献、历史与哲学工作坊”第37讲,邀请清华大学中文系吴娟老师主讲。

佛教对阿阇世王的拯救与耆那教对Kū?ika王的不救

主讲人:吴娟 副教授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评议人:陈明 教授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

主持人:赵悠  助理教授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时间:2018年12月26日下午15:00-17:00
地点: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2号楼B2112室(地下教室)

讲座内容简介:
虽然古代印度摩揭陀国王阿阇世(亦名Kū?ika)既见于佛教文献、亦见于耆那教文献,两个宗教关于该人物的故事传说不尽相同。根据佛教叙事传统,阿阇世(Ajāta?atru)在Devadatta的唆使下,将父王Bimbisāra迫害致死,犯下五逆罪之一的弑父罪,随后发露忏悔,皈依三宝,成为佛陀的在家信徒代表。一些佛教文献(如大乘经典Ajāta?atrukauk?tyavinodanā、五世纪Buddhaghosa的巴利注疏等)预言:阿阇世来世堕地狱,后从地狱解脱,最终变成正等正觉佛或辟支佛。根据耆那教叙事传统,Kū?ika将父王?re?ika迫害致死,随即发露忏悔,后来变成耆那教领袖Mahāvīra的在家信徒。一些耆那教白衣派文献(如āva?yaka注疏、十一世纪Hemacandra的著作Tri?a??i?alākāpuru?acarita等)记载:Kū?ika在父王死后,兴兵讨伐邻国,随后被山洞神杀害,堕入地狱。现存耆那教文献中没有关于Kū?ika从地狱中复出的预言。本文将深入剖析佛教和耆那教在是否拯救阿阇世(=Kū?ika)这一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对比解读相关佛教和耆那教文献,旨在通过阿阇世故事的案例研究来考察印度佛教和耆那教在伦理观、业论、解脱条件、救赎观等方面的差异。

主讲人简介:
吴娟,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2005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2005至2007年为北京大学中文系直博生,2012年获英国卡迪夫大学印度佛教学博士学位。2012年秋至2014年底,作为日本学术振兴会研究员,在东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作为Jan Gonda 基金会印度学研究员,在荷兰莱顿国际亚洲研究所从事研究。2015年秋至2017年夏,在荷兰莱顿大学区域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和教学工作。研究领域:印度佛教文献(特别是律藏和叙事文献)研究、诸语(梵语、巴利语、藏语和汉语)佛典比较、佛经翻译史、耆那教文献研究等。已在荷兰Indo-Iranian Journal、美国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英国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日本《インド哲学仏教学研究》、《中国语文》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20篇。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项目“印度佛教根本说一切有部《律事》的梵语写本和藏语译本研究”。

评议人简介:
陈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印度古代语言文学、佛经语言和文献、中印文化交流史、医学文化史、古代东方文学图像。重要研究成果如《梵汉本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典词语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2017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印度梵文医典〈医理精华〉研究》(商务印书馆,2002年;曾获200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

北京大学“佛教文献、历史与哲学工作坊”,始于2012年3月
北京大学佛学教育研究中心   主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