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课堂”——哲学系“逻辑导论”线上教学工作介绍
“逻辑导论”MOOC
云端的哲学触碰
2020年春季学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陈波老师共开设有两门课程——核心通识课“逻辑导论”和本研选修课“逻辑哲学(反事实条件句与因果推理)”。之前,陈教授已经有两门在线慕课“逻辑导论”和“悖论:思维的魔方”,因此在延迟返校期间,陈教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慕课的教学方式,并采取“学生看慕课视频+学生自学教材+教师在微信群辅导答问+学生在微信群相互讨论”的具体模式,有效地开展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工作。
慕课“逻辑导论”授课视频
据估计,本学期有意愿选修“逻辑导论”的学生达460人之多,但由于学校选课人数的限制,很多同学采取了旁听的方式,而慕课所具有的开放性特点,正可以方便更多同学参与到课程学习之中。
慕课“逻辑导论”新学期欢迎辞
以核心通识课“逻辑导论”的安排为例。在开课前一周,陈教授首先在北大教学网向全体选课学生发布了公开信,同时也公布了两位助教的联系方式,供学生们做好课前准备。
致选课同学的邮件
为配合慕课学习,陈波教授在教学网上上传了完整的课程相关资料,如经过修改的教学大纲和课程简介PPT,而课程简介PPT就“教材和参考书”、“课程目标”、“讲什么”、“怎么讲”、“如何考”向选课同学们进行了详尽的解疑;助教亦开始在教学网上陆续发布关于选课和建立课程群的相关通知。
教学网“逻辑导论”课程版面
在学生们通过慕课进行学习的同时,陈教授和助教每日都会在微信群中随时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面对学生们关于考试的疑问,陈教授回应道,由于本学期情况特殊,期中考试等安排会相机行事、灵活处理;但他始终坚持一点不变,即期末考试的题量与难度不变,同学们可以参看北大教学网上的往年考试题来了解期末考试的大致格局,而陈教授对考试的仅有指导是:好好看慕课视频,好好读教材,好好做书中作业。
“逻辑导论”微信群答疑
考虑到返校日期延迟、课堂教学时间有限,陈教授采取了灵活的作业形式。他通过微信群要求学生们在网上观看一部与推理和论证相关的电影——1957年美国黑白片《十二怒汉》,写一篇一至三千字的影评作业,于返校后第一次课堂上上交纸质稿,并作为10分的平时成绩计入期末总分。
《十二怒汉》电影海报
在慕课讨论区板块,无论是否选课,所有观看视频的用户都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陈教授也很热心地予以了解答。
例如有学生问:“学习逻辑学或悖论课程有什么现实作用?”陈教授回复说:“请问:你读唐诗宋词有什么现实作用?你读几本小说有什么现实作用?你读几本哲学书、思考一些怎么也没有最终答案的哲学问题有什么现实作用?你学一些科学知识有什么现实作用?……当你的知识积累得足够多了,你的视野足够宽广了,你学会独立思考了,你很可能就不会成为某种脑残,不会那么容易被忽悠,那么容易被某个人或某种舆论带着走。你会成为一个独立的大写的人。” 还有学生问脑筋急转弯与逻辑学的关系,陈教授回复说:“脑筋急转弯的特点就是不按牌理出牌,欺负老实人,赵本山的忽悠小品系列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本质上是非逻辑的,甚至是反逻辑的。中国的脑筋急转弯太多,逻辑太少,应该多一些逻辑,少一些脑筋急转弯,按常规、常识、理性、程序、规则来思考问题,管理自己的生活,管理社会和国家。当然,脑筋急转弯也有冲击习惯性思维、激发思维活性的作用。”
慕课“逻辑导论”课程讨论区
线上教学
回顾与反思
第一周的线上课程学习已然顺利完成。目前,学生们已经按照如上安排踏上了对于逻辑学的探索之途,一切正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中。
陈波教授的慕课“逻辑导论”于2019年9月上线,首次开课的选课人数达 24157人;本学期为第二次开课,截至2020年2月23日,选课人数共13227人。慕课“悖论:思维的魔方”于2016年7月上线,本学期之前共开设四次,累计选课人数41756人;本学期为第五次开设,截至2020年2月23日,选课人数共5874人。两门慕课都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回想当初开设慕课的经历,陈教授认为有很多环节是值得关注的:
1 |
课程内容需要重新规划,教师需要换位思考,学会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将知识点的讲授做更精炼的设计 |
2 |
慕课形式更加强调授课内容的完备性、逻辑性和趣味性,对教师是一个更高的要求 |
3 |
课后作业的难度、讨论的深度、课程通知的发布等环节尚待仔细筹划、打磨 |
从某种程度上讲,本次疫情加速了在线教学的发展,慕课受众规模远远超出课堂教学,学生们的学习方式也更为灵活。但如何利用好技术手段,如何与校内教学更好地结合,如何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和能力,都是包括陈波在内的更多老师在未来在线教学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原文:“北京大学教务部”微信公众号——
云教学 | 云端的哲学触碰——哲学系“逻辑导论”线上教学工作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