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记忆

王巍:在知行合一中砥砺成长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系2009级博士研究生

王巍

 

北京大学哲学系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孕育了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是青年学子追求学术的天堂。北大人天然的社会责任感,促使我们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将专业知识与社会观察、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相结合。在北大哲学系攻读硕博连读研究生期间,我一直以此鞭策自己,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在学术研究、社会实践和社会工作上取得了一些进步。

李大钊先生曾经说过:“只有学术上的发展值得作大学的纪念。只有学术上的建树值得‘北京大学万万岁’的欢呼。”这句话给我以很大的启发。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我在求学探索中始终悉心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价值。对于我所学的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上有着一定程度上的误读。有人认为它既不能体现学术性,又不能给社会创造实际的实用价值。一旦进入到马克思的思想世界之后,我才领悟到,其实马克思正是通过对现实的学理性研究而具有充分的学术价值。当我通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之后,尤其是在老师们的指引下系统地精读马克思的哲学著作之后,我发现,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性,就必须要追根溯源,重回马克思的原始语境之中。其实,这也是北大马哲研究的传统。正因为在这种学术传统的滋润浸淫中,我自己一点点摸索,将自己的管窥浅见写成了《经济学视域下的双重现代性批判及其意义》等论文。所幸的是,这些论文得到了《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核心刊物的垂青。其实,每一篇论文的写作,都是我对北大马哲研究的传统的一次学习和体认。

与此同时,秉承导师丰子义先生所强调的“问题意识”和“现实视角”,在阅读原典的同时把握中国现实问题这个“潮头”。马克思哲学研究绝不是对马克思、对时政的一种辩护,作为千年思想家,马克思的哲学里有超越时代延伸到当代的理论价值。在一定意义上,马克思与我们同行。在2009年10月,作为北京大学唯一代表,我参加了“亚洲地区知识经济未来”之未来领导者论坛,与来自中澳两国及亚洲其他国家与地区的30余名博士生共同商讨亚洲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后来,2009年11月,我参加了中日两国联合举办的马克思哲学国际会议,在2012年1月,我又赴日本参加第六届东亚哲学博士生论坛。在这些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中,我始终以一个马哲学生的姿态发言,始终倾听着国际学界对马克思的种种品评,始终能够感受到马克思思想的顽强生命力和当代价值。

在很多人的眼中,哲学系的学生是“埋头故纸堆”的形象。然而,我特别推崇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把“知行合一”当作自己重要的努力方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也正是马克思本人所倡导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正因为如此,我才参加了北京大学团委,并通过种种活动来历练自己。在《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担任主编的时候,我张罗大家进行学术讨论,在团委的研究生与青年工作部服务期间,我通过拓展“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评比“青年文明号”等活动中,我更是体认到了知行合一的必要性。其实,学术研究并不仅仅等于死啃书本或者泡图书馆,学生工作让我交到了很多朋友,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的学术研究。对于哲学,很多人看来是很理论化的学科,但实际上,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体现出理论的独特价值。

正所谓“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我积极参加了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2008年6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能够去山东新泰,成为支教团的一员,为新泰市10余所农村小学进行国学宣讲和励志教育活动。在这次活动中,看到孩子们天真无邪而又渴求知识的目光时,我感到人生的幸福莫过于奉献。于是同年暑假,我又旋即奔赴广西南宁,马不停蹄地开始进行暑期社会实践,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第二年,我又去重庆市渝北区委组织部见习锻炼,在深入当地情况后,完成调研报告《构建有利于创业型人才科学发展的成长环境》,得到了当地的重视。当地还邀请我参加《重庆市渝北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年)》的制定工作。当自己的工作得到当地的肯定之后,我的幸福之情难于言表。尤其是改变了大家对北大人“眼高手低”的看法,对此我感到十分自豪。后来,我又利用春节假期,走访家乡安徽省黄山市的多个农村,完成调研报告《村民自治与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徽州传统文化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去年暑假,我又在安徽省池州市为我们北大的就业创业见习团服务,和团队共同合作,朝夕相处,开展“北大学子关爱池州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保护母亲河”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回顾自己的社会实践经历表,我深刻感到,与我的付出相比,我的收获更大。在祖国的山山水水间奔走服务,我不仅收获了对于国情的深刻认知,也收获了团队战友的深厚情谊,更收获了人们对北京大学的由衷尊重。我想,只有通过不断地服务社会,才能赢得人们对北大学子的尊重。只有,在外实践调研的时候,我才感到,“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对我而言,不仅是一个顶在头上的荣誉光环,更应当是放在我们心中的一种责任和承诺。

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的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和社会工作,使我深深体会到:只有走出理论,才能真正走进理论。要想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就既要“顶天”,钻研高深的学问;又要“立地”,关切社会发展的现实。我取得的这一点小成绩其实非常平淡,只是尽了自己的分内之事而已。未来的路途还很长,但我想,只要更加执着地追求长远的理想,珍重内在的价值,尊重现实,心怀梦想,秉承北大“常为新”的优秀传统,在学思并重、知行合一中砥砺前行,就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为祖国做出一点无负祖先、有功后代的贡献。

 

作者简介:王巍,男,北京大学哲学系2009级博士研究生,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在读期间,曾获北京市三好学生、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创新奖(社会工作类)、创新奖(学术类)、三好学生、北大学子年度之星、北京大学校长奖学金、廖凯原奖学金、戴德梁行奖学金、光华奖学金、五四奖学金、北京大学第十七届“挑战杯”——五四青年科学竞赛一等奖、青年就业创业见习活动“优秀个人”、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寒假社会实践与社会观察活动“优秀征文奖”等荣誉。

(原文摘选自《青春味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