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庆·预告】“宗教学名家”系列讲座第四讲:中国思想的“对言”结构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宗教学名家”系列讲座·第四讲
中国思想的“对言”结构
主讲人:杨慧林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主持人:李四龙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
讲座信息
腾讯会议号:413-265-768
本次讲座将通过腾讯视频号:北京大学哲学系同步直播,欢迎扫码关注!
内
容
提
要
“对言”被视为汉语的基本格式,正所谓“参互成文,单说不立”;西方的antithesis与之相应,亦可在相互平衡的结构之中包含“自己的反面”和“对立的意义”。中国人强调“有问则对,非一方也”;西方人同样意识到“语言只能存在于使用者之间的对话交际之中”。然而相对于西方形而上学的“同一律”传统,汉语的“对言”结构和“相关律”逻辑标志着截然不同的思想语法。无论antithesis还是“对言”结构,都在中西之间展示出巨大的思想空间。正如理雅各从“大小多少”解析“虚而不竭”,葛瑞汉从“阴阳”论说“相关性思维”,克里斯蒂娃从“对话”看到“对上帝的取代”,朱利安从“东西”感受“真正的畸变”,伊利亚德也相信“相生相成”包含着“中国思想的原创性”。文化间的对话、理解、差异或者隔阂,或可由此得到根本的还原。讲座选取的东与西、来与去、是与否、有与无、一与多、知与行、实与虚、你与我等八对范畴,不仅可以代表“相反以见相成”的中国智慧,也在“对极”的关系之间蕴涵着的中西思想的深层对话;不仅可以在对话中贯通中西各自的思想线索,也将从双向的阐发达成双向的理解;不仅可以通过“互参”更深刻地认知他者,也是在“互释”中更清晰地辨识自我。
主
讲
人
简
介
杨慧林,文学硕士、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大华讲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先后担任过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等。主要从事比较文学和宗教学研究。近年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意义》(2018修订版)、《神学诠释学》(2018增订版)等,以及英文论文集 China, Christianity, and the Question of Culture(2014)。
宗教学名家系列讲座
1982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专业率先面向全国招收宗教学专业本科生,探索宗教学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中国模式”,嗣后于1995年成立国内第一个宗教学系。四十年以来,北京大学宗教学专业、宗教学系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学理论体系,建设并完善宗教学专业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兼具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宗教学专业人才。
四十年以来,西方宗教学理论的引介、不同宗教传统的历史思想与社会互动研究,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学理论体系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众多学者在不同的学术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极大地推动了宗教学学科体系的发展,提升了学术研究的水平。
为进一步推动与国内外杰出宗教学学者的学术交流与讨论,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延请在宗教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著名学者就宗教学研究基础理论和前沿问题展开“宗教学名家”系列讲座,以期进一步加深交流、引发讨论、激生思想。
“宗教学名家”系列讲座也是北京大学哲学系110周年系庆活动的一部分。
本次讲座邀请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国内宗教学研究重镇的知名专家,就宗教学理论、宗教史、宗教文化史、当代宗教研究等不同领域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开讲,体现基础理论与前沿研究的结合。
北京大学哲学系
110周年系庆
系列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