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庆讲座

【系庆·综述】“宗教学名家”系列讲座——盖建民教授:观天之道:道教与中国传统天文历法



主讲人:盖建民

 

主持人:程乐松

2022年9月23日周五晚7点,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宗教学名家”系列讲座第二讲顺利举办。讲座邀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盖建民主讲,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程乐松主持。

D:\文档\WeChat Files\wxid_n612cr359yvz12\FileStorage\Temp\1664252827232.png

线上会议室

讲座伊始,盖建民教授对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的邀约表示感谢,祝贺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迎来建系110周年。盖建民介绍了“观天之道:道教与中国传统天文历法”这一选题的缘起。他指出,中国哲学是究天人之际、析万物之理的哲学,而作为中国传统科学的四大体系“农医天算”,同样与道教有着密切的联系。道教的“道”,既是宗教之道,也是自然之道,其“无为”的追求,是以“无为之心”,行“有为之实”,体现了崇尚自然、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

图片12

视频号直播

首先,盖建民对“道教天学何以可能”进行了论述。道观,即观道之所,与道士观星望气的活动直接相关。历代道门中人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精神,对自然开展了长久、丰富的探究,在天文历法方面有着独特贡献。在文献方面,从苏州碑刻博物馆天文图、敦煌星图甲本等图本的遗存,到《黄帝阴符经》等道教经典的论述,再到七星图、符箓等道教符号的形成,都与星象观测有密切联系。在修养方面,道士往往精通天文学知识,历代天文机构负责人多出自道门。在制度方面,道教“随天立历,运设教劫”,道门中组织设置和内部治理都与观天察星息息相关。

随后,盖建民梳理了道教“随天立历”的内在逻辑。道门中人之所以热衷天学,有四个因素。一是先秦道家的遗风,由于先秦道家产生于执掌天文观测职责的史官,承袭道家思想的道教同样对天象保持着关注。二是“天人合一”与“身国同治”思维模式,道教在由人及天、观天测地的同时,由天及人、推断人事,这样一种“内外合观”的修炼方式离不开对于自然的重视。三是天体崇拜,“天地人鬼神”这一祭祀系统的成型,最先在道教经典《太平经》中表现出来,出于对天仙和日月星辰的敬畏,形成了星君崇拜等信仰和存思星神等修炼方式。四是求道证道的需要,道门中人不仅要通过探索天道的规律以便为神道服务,还要掌握天文知识以开展养生方数的修炼和道教体系的建构。

盖建民教授

接着,盖建民辨析了道教“观天之道”的三重境界。对于《阴符经》,历代有持道家、儒家、兵家、医家等众多立场的解读,盖建民则以“观天之道”为视角切入,在进一步考察《黄帝阴符经疏》《阴符经注》《黄帝阴符经夹颂解注》等文献的基础上,将“观天之道”划分为外观(天层结构)、内观(返观内视)、内外合观(内外丹合修)三重境界。此外,盖建民以道门自创的《二十八宿旁通历》为例,简要论述了道教对历法科学思想的推动和成就。

最后,盖建民探讨了道教天学研究中的部分问题。对于李约瑟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提出的“三教科学文化观”,盖建民认为,李约瑟从编年史学角度进行了全面的资料收集工作是值得肯定的,但其认为道家、儒家、释家分别对中国古代科技产生正面、消极、负面作用的预设是绝对化的,三者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有其贡献。对于道教天学的研究方法,盖建民指出应注重内史与外史并重的方式,研究者不能仅仅站在道教的立场上,还应将其放在更广阔的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考察。对于“观天之道”的价值,盖建民认为,由于其提供了处理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内心关系的智慧,“观天之道”既是宗教之道,也是自然之道,既是科学之道,也具有人文主义精神,同时具有人文与科学的双重价值。

程乐松教授

程乐松认为,盖建民教授在精彩的讲座中,为我们提出了诸多大跨度的、值得关注的问题,为我们理解道教文化和古代科学的关系、自然秩序对生活秩序的作用、道教内学对中国古代观念世界的影响提供了专业而富有深度的解读。本次讲座观众累计数量达到4057人次,讲座在提问环节的热烈互动中顺利结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