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庆讲座

【系庆·综述】第83次马哲论坛——王新生教授:当代中国正义问题研究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20229月23日晚上1900-2100,北京大学哲学系110周年系庆系列讲座暨第83马哲论坛在腾讯会议线上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当代中国正义问题研究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主讲人为南开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新生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老师、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丰子义主持。在讲座开始前,丰子义教授代表北京大学哲学系向王新生教授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并对今年南开大学哲学学科建立103年暨哲学院(系)重建60周年表示庆贺。王新生教授向北京大学哲学系建系11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

首先,王新生教授阐述了当代中国正义问题研究的世界学术背景。从学术路径上看,当代政治哲学的复兴要追溯到罗尔斯,以《正义论》出版为标志,西方学界开启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正义问题持续不衰的研究热潮,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社群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各类正义理论相互角逐。在罗尔斯《正义论》出版之前很长一个时期里,以探讨政治事物的价值和意义、追问政治事物内在本性为特征的政治哲学曾一度衰落,成为一种被排斥的理论形式和话语方式。人们一度认为,规范性概念与描述性概念有根本区分,人们期望其“应当”“本当”或“必须”发生的东西作为人们的主观意愿,应该被排除于真正的知识和科学的认识之外。这种正义问题研究的知识论倾向在罗尔斯《正义论》出版之前统治着英美政治哲学学界。在这一意义上,罗尔斯《正义论》在各类正义理论的角逐下,将长期以来被视为“非科学话语”而遭到排斥的规范性政治哲学重新置于政治理论的中心位置。正是罗尔斯《正义论》的出版,再次将以正义问题研究为核心的规范性政治哲学推向政治问题研究的舞台中央,而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出现,也标志着政治哲学中强调“效用”和“最大幸福”的功利主义的“退场”与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新政治哲学登场。王新生教授指出,这种理论的转场与西方现实政治问题的历史性转化息息相关。功利主义主张以最大幸福原理,能够为维护绝大多数人的权利和幸福提出要求,因此成为当时时代的主导,但在当代社会,多数人不再受到明显的政治压制,政治问题转变为如何维护特殊少数群体权利和利益的问题,功利主义由此难以适应当代的政治论辩,其理论解释力大幅降低。面对这种变化,罗尔斯提出的正义公平问题则符合当代政治批判和论辩的需要,可谓是应时应景。

王新生教授强调,我们需要注意罗尔斯的复杂性和多面性。首先,罗尔斯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因此他的正义理论是在坚持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原则的前提下兼顾平等价值,这也使得他的理论相较于其他自由主义者更具有包容性。同时,尽管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罗尔斯同情地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强调马克思饱受自由主义攻击的“计划经济”理念的重要性。针对自由主义仅将机会平等、公民权利平等看作正义的政治原则,而将物质的不平等、资源占有的不平等看作无法避免的观念,罗尔斯提出“差异原则”,认为应该照顾社会成员中“得益最少者”以改善其物质境况。这充分证明了其思想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也使得罗尔斯的思想难以被简单化归。他的思想不仅引发了西方思想界的长期论争,而且引发了正在为当代中国社会法治化转型寻找理论资源的中国学者的高度关注。

在阐述了当代中国正义问题研究的世界学术背景之后,王新生教授进一步探索这一问题研究的现实逻辑。王新生教授认为,国内的研究无疑受到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复兴特别是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影响,但其现实逻辑则要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寻找,如果仅仅从理论层面透视国内学界研究的兴起,只能是“隔靴搔痒”。从中国“患不均”的历史文化心理和当代中国面临社会变革的这一历史现实背景来看,罗尔斯正义理论在中国产生影响并非偶然。正是由于罗尔斯正义理论具有兼顾平等与公平两种价值的复合性质,才能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广泛影响。

王新生教授认为,改革开放前后的中国社会有着不同的社会基本结构,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基本结构是一个“平等取向的社会基本结构”,改革开放后逐步形成并仍在演化的社会基本结构则是一个“公平取向的社会基本结构”。具体说来,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建立在平等主义理念地基上,其社会基本结构清晰地反映了平等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要求,基本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都是为了保障平等价值的实现。这一平等型社会是对先前极度不平等的社会基本结构的反拨,彻底结束了中国社会的失序状态,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从“平等取向的社会”向“公平取向的社会”转型,逐渐形成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基本结构的现代社会基本结构。王新生教授特别指出,对于当代中国公平取向的社会基本结构的形成来说,新中国成立后的平等取向的社会基本结构并不全然是阻碍性的,恰恰相反,它的存在为当今公平取向的社会基本结构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基础。也就是说,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相比,在西方的社会基本结构中,普遍的平等并不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平等始终是西方社会基本结构中未建成的根基。相反,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而言,由于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建成了高度平等的社会,这就为平等而公平的社会基本结构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基础。

随后,王新生教授探讨了当代中国正义问题研究的理论逻辑。当代中国正义问题的研究源于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其理论逻辑则是其现实逻辑的理论映照。从理论发展的历史来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哲学界兴起了一场关于如何破除苏联教科书的桎梏、建构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大讨论。这一时期对唯物史观的新阐释,对中国正义理论研究的发展至关重要,起到了理论奠基作用。唯物史观是哲学还是科学?从第二国际伯恩施坦与考茨基等人的争论到当代的“塔克-伍德命题(Tucker-Wood thesis)”,唯物史观与正义理论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国内外学界争论不休的学术公案,我国马克思主义学界也据此形成了两个“阵营”。一类观点认为,正义理论与唯物史观并不相容,唯物史观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客观规律的理论,即以科学的方法揭示社会的客观结构、客观形态、客观发展规律“是怎样”的科学理论,而不是我们依据“应当是怎样”的原则建构合理社会的规范性理论。另一类观点则试图将唯物史观与正义理论统一起来,构建基于唯物史观的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面对唯物史观与正义理论之间关系的当代争论,王新生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从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相统一的角度看,从马克思主义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方法论出发,建构既具有批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超越性功能,又能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义性提供合法性论证的正义理论,不仅必要,而且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紧迫的时代任务。如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治社会确实需要公平正义的制度安排,那么缺失了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和话语体系,就只能将这些问题的话语权交给以自由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正义理论和话语体系。这显然不符合当前中国社会对理论的需要。因此,唯物史观绝不是脱离价值理论而只关注客观事实的科学理论,政治哲学与唯物史观绝不是相互分离的。王新生教授强调,我们既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正义概念还原为一个建立在抽象人性论上的纯粹应然,也不能将其“降低”为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规范,而必须在历史主义基础上将“正义”理解为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范畴。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才是批判性和建构性的统一。

最后,王教授简要谈论了自己关于当代中国正义理论建构的理解。在当代中国正义问题研究中,不同取向的理论借助于不同的理论资源相互碰撞,形成了复杂的理论效应。对于未来中国正义理论和正义话语的建构来说,需要特别注意区分不同理论资源的作用。

首先是如何借鉴和发挥西方正义理论作用的问题。从学术层面看,由于当今中国正义问题的研究是在西方正义理论直接影响下开启的,中国正义问题的研究一开始就承袭了自由主义的正义概念和许多基本假设。应当肯定,这在中国正义问题研究之初的学术体系构建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自由主义也虚假地设定了一般价值与特殊制度之间的必然关联,认为只有在西式民主制度下才能贯彻正义、自由、平等、权利等价值主张,这需要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价值规范与落实这些价值规范的制度形式之间的差别,不必因为借鉴其具有合理成分的理念和理论而接受其制度安排。

其次是怎样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作用的问题。一方面,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保守方面制约了现代政治理念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圣王境界又成为一股制约资本逻辑无序扩张的“回拽”力量,在为中国探寻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路径方面发挥了特殊作用。因此,传统政治文化必须在返本开新和去芜存菁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中国正义理论和政治话语建构而言,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社会基本结构之间的隔膜与调适却是需要特别加以关注的问题。

最后是怎样发挥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作用的问题。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作用,首先需要我们用全面和发展的观点理解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基于历史主义原则对现代社会基本结构的历史主义肯定。当我们讨论中国正义理论和正义话语建构时,应当以更为宽阔的历史视野看待马克思主义所发挥的作用。这个宽阔的视野,既包括“回到马克思”,也包括返回现实,还包括面向未来。

王教授最后总结,中国正义理论和正义话语的建构,要求我们立足于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实践,把握人类历史发展大势,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所提供的方法论,把握正义问题的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以超越自由主义的政治理想和理论视野,创新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为21世纪的政治实践贡献中国正义理论和中国正义话语。

主持人丰子义教授认为,政治哲学乃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最为热门的领域哲学,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王新生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纵深挖掘中国正义理论构建的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系统地阐发和清理了国内外学界关于正义理论的诸多争论。丰子义教授对王新生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诚挚的感谢和真切的感佩。讲座在400多位听众热烈的留言互动中圆满结束。

2022年是北京大学哲学系110周年系庆。自1912年成立北大哲学门以来,北大哲学门素有传播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荣传统,先后涌现了冯定、黄枬森等学术大师。马哲论坛是北大马哲学科的学术品牌活动。作为关注前沿问题、促进学术交流的讨论平台,马哲论坛目前已经累计举办83次。此次马哲论坛为迎接北京大学哲学系110周年系庆,在9-11月之间拟邀请国内知名学者,将连续举办9次线上讲座,敬请各位学界同仁关注。

 

供稿:张雨楠

审核:张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