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刚
简历 1956年12月25日生,山东青岛人。北京大学哲学系77级本科毕业(1982),留校任教;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1986),继续留校任教至今。北京大学首批二级教授(2008),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2010),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2018)。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
主要兼职 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 中央统战部专家咨询组专家 国家社科基金评审组专家 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库专家 中国社科院文史哲部高评委委员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客座教授 深圳市政协研究咨询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宗教文化学会副会长 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 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
研究领域 宗教学、宗教哲学、历史哲学、宗教文化、基督教神哲学、中西哲学与宗教比较研究、当代中国宗教与政策研究、“宗教中国化”研究等。 Email:zhangzg56@pku.edu.cn
国际教学研究 旧金山大学中西文化历史研究所访问学者(1990) 新加坡三一神学院高级访问学者(1992) 旧金山大学中西文化历史研究所客座研究员(1994) 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1998—1999) 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兼职研究员(1999) 法兰克福大学DAAD客座教授(2006—2007)
主要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宗教中国化的基础理论建构”,首席专家(2018-2023) 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宗教冲突与对话研究”,首席专家(2004-2009) 马工程重点教材《宗教学》子课题“当代世界宗教”,负责人(2011- )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西宗教哲学比较的几组关键问题”,负责人(2010-2015) 中央统战部民族宗教研究基地重点课题“关于宗教生态论和宗教市场论的反思”,负责人(2010-2011) 马工程项目“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宗教关系研究”,首席专家之一(2008-2011) 教育部十五规划博士点项目“20世纪宗教观的主要类型及其方法论分歧”,负责人(2001-2003) 国家社科基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理性与信仰的冲突——西方宗教哲学史基本矛盾研究”,负责人(1996-2003)
主要学术成果 一、专著 《宗教文化学导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2版;世界宗教博物馆基金会(宗博出版社)2005年繁体字版。 《猫头鹰与上帝的对话——基督教哲学问题举要》,东方出版社1993年第1版,1994 年第2版,1996年第3版。 《走向神圣——现代宗教学的问题与方法》,人民出版社1995年;世界宗教博物馆基金会(宗博出版社)2006年繁体字版。 《理性的彷徨——现代西方宗教哲学理性观比较》,东方出版社1997年。 《宗教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2008年第2版;2016年精装插图版;台湾扬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繁体字版;香港天地图书出版公司2003年繁体字版;越南胡志明市综合出版社2007年越南文版。 《宗教哲学研究——当代观念、关键环节及其方法论批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2009年增订版。 《宗教学前沿问题研究》(中国民族宗教高端学术文库),甘肃民族出版社2014年。 《“宗教中国化”义理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17年第1版,2020年增订版。
二、合著 《社会·群体·个体——恩格斯早期哲学思想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批判》,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现代西方史学思潮评析》,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96年。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繁体字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再版。 《东西方宗教伦理及其他》,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 《宗教研究指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2013年修订版。 《20世纪宗教观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版,2020年增订版。 《世界史研究的视角和模式》,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当代宗教冲突与对话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最终成果),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
三、主编 张志刚、卓新平总主编:《基督教中国化研究丛书》(已出26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至今。 张志刚、卓新平总主编:《宗教中国化研究丛书精选集》(共10本),宗教文化出版社2020年。 张志刚、张祎娜主编:《“宗教中国化”研究论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18年。 张志刚、金勋主编:《世界宗教评论》(1-3),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2017、2020年。 张志刚、【美】斯图尔特主编:《东西方宗教伦理及其他》,,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 The Symposium of Chinese-American Philosophy and Religious Studies, Volume 1, East & West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Melville Y. Stewart and Zhang Zhigang, Editors, San Francisco, CA: International Scholars Publications, 1998 楼宇烈、张志刚主编:《中外宗教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张志刚主编:《宗教研究指要》(教育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2013年修订版。 张志刚主编:《20世纪宗教观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张志刚、严军主编:《信仰与责任——全球化时代的精神反思》(北京论坛2010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 张志刚、严军主编:《信仰与社会——全球化时代的精神反思》(北京论坛2012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 张志刚、谷雪主编:《美美与共——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回顾与展望》(北京论坛2015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年。 张志刚总主编:《跨文化思想者文库》(已出9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张志刚主编:《北京大学宗教学文库》(已出10本),北京大学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四、主要论文(2020-以前) “全球宗教格局”探析,《北京大学学报》2020年第6期 深描“中国本土仪轨传统的文化底蕴”,《民俗研究》2020年第6期 重新认识“宗教与社会”——以宗教对欧美社会的深层影响为例,《世界宗教研究》2020第5期 “凝聚共识”的根基在于“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宗教》2020年第7期 全球宗教问题与世界宗教知识,《宗教学研究》2020年第3期 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宗教学,《中国文化研究》2020年第1期(春之卷) 世界宗教统计数据及其问题分析,《世界宗教评论》第三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20年 中国宗教文化的主要特点与优良传统,《世界宗教评论》第三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20年 经典解释与宗教中国化——道安的佛经翻译与解释理论的学术启迪,《北京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 史料、史实与史证——重估“传教士所撰中国文献”的价值,《世界宗教文化》2019年第5期 道安的启迪——佛教中国化的根基,《中国宗教》2019年第7期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铸牢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宗教》2019年第11期 重新认识“宗教与中国文化传统”,《宗教与哲学》第八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 丁光训论中国神学思想建设(上),《中国宗教》2018年第1期 丁光训论中国神学思想建设(下),《中国宗教》2018年第2期 重温马克思的精神与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方法论源泉,《中国宗教》2018年第5期 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民俗研究》2018年第4期 中国文化传统研究要述,《中国文化研究》2018年第2期(夏之卷) 中西宗教哲学比较的一个新切入点,《宗教与哲学》第七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 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概念问题,《宗教与哲学》第六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 全球化背景下宗教研究的新趋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敦本务实,坚持中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中国宗教》2017年第5期 丁光训的“基督教中国化”思想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17年第5期 “外来宗教概念暨宗教观”反思——远溯明末清初传教士的中西方宗教观,《世界宗教评论》第二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17年 重新认识“中国民间信仰”,《人文宗教研究》第九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17年 文化回馈:人类文明交流的新境界——以“佛教中国化”为例,《北京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钱穆再论“中国无宗教”,《宗教与哲学》第五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 “宗教中国化”义理沉思,《世界宗教研究》2016年第3期 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他山之石”,《世界宗教文化》2016年第5期 “中国民间信仰研究”反思,《学术月刊》2016年第11期,附:重建中国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张志刚教授访谈,《学术月刊》2016年第11期 钱穆的宗教观与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从世界宗教史规律看“宗教中国化”,《中国宗教》2016年第6期 “宗教中国化”与中华文化传统,《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5月31日 宗教对话的两条基本途径,《中国宗教》2016年第12期 A Three-fold Perspective on the Research into the Sinicization of Christianity, Religion and Social Cohesion: Western, Chinese and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s, Edited by André van der Braak, Dedong Wei & Caifang Zhu, Amsterdam: VU University Press, 2015, pp.93-104 Three-fold Thinking on the Sinicization of Christianity, Yearbook of Chinese Theology(2015), Edited by Paulos Z. Huang, Leiden and Boston: Koninklijke Bril NV, 2015, pp.12-23 Three-fold Thinking on the Sinicization of Christianity, Evangelische Theologie, 75. Jahrgang,5-2015,pp.385-394 中国宗教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世界宗教研究》2015年第5期 胡适的宗教观及其观念史意义反思,《学术月刊》2015年第12期 儒家的伦理底线、道德境界及其现实意义,《北京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当代宗教冲突与宗教对话研究,《世界宗教评论》第一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年 基督教中国化的建设性,《天风》2014第11期 “儒教之争”反思——从争论线索、焦点问题到方法论探讨,《文史哲》2014年第3期 “宗教概念”的观念史反思——以利玛窦的中西方宗教观为例,《宗教与哲学》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基督教中国化”的三重学术视野,《世界宗教研究》2013年第2期 “中国无宗教论”反思,《北京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四种取代宗教说”反思,《北京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梵二会议与宗教对话——兼论神学建设的学术视野,《世界宗教文化》2012年第5期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学理论,《中国宗教》,2012年11期。 史密斯的比较宗教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5月28日 中韩基督教史比较引发的思考,《天风》,2012年第2期 Chinese Cultural Resources in Building a Harmonious World, The Harmony of Civilizations and Prosperity for All——Selected Papers of Beijing Forum 2011,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11 当代中国宗教关系研究刍议——基于国内外研讨现状的理论与政策探讨,《北京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当代中国宗教哲学发展思路刍议,《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从宗教实践论看宗教对话的晚近动向——论保罗 ·尼特提出的第五种宗教对话模式,《对话: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宗教对话的理论动向及其现实启发,《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Re-understanding of Social Role or the Cultural Function of Religion: Theoretical Reflections drawn from International Hot Issues after the Cold War and Religions, The 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Vol.20,2010, pp.183-195 宗教哲学的中国意义,《中国宗教》2010年第6期 精神境界和实践课题——关于宗教文明从冲突到和谐的对话(张志刚、梁燕城),《文化中国》(加拿大)2010年第1期 宗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种“宗教-文化观”的尝试,《宗风》己丑·秋之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 论五种宗教对话观,《世界宗教文化》,2010年第2期 关于宗教的社会作用或文化功能的再认识——由宗教与冷战后国际热点问题引发的理论反思(日文),《东洋学术研究》2010年第1号 共建和谐世界的中国文化资源——我国前辈学者探索成果评述,《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再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方法论意义,《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倡导人本主义的中国特色经济伦理——金融危机下的宗教哲学反思,《绿叶》2009年第2期 何种“道”与“爱”?——比较与对话视野下的《论语》文本阐释,《中外人文精神研究》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深思宗教排他论,《天问》第二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宗教与国际热点问题——宗教因素对冷战后国际热点问题和重大冲突的深层影响,《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再论“宗教-文化观”的方法论意义,《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4期 “中国大陆学术界的基督教研究”反思——着眼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学术性评论,《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精选丛书·基督教卷》,民族出版社2008年 “宗教”是什么——关于宗教概念的方法论反思,《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中国学术界的基督教研究——着眼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学术性评述(韩文),《神学与世界》2004年春季号 宗教学的意义与潜力,《中国宗教》2004年第6期 当代宗教哲学掠要,《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信仰是什么?《哲学门》,第六卷(2002、2),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多元论还是排他论——评新近宗教对话学理之争,《科学与宗教的对话:第六届中美哲学与宗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 The Complexity of the Issue: Reason and Faith,《德国哲学论丛(200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信仰与悖论——克尔凯戈尔论理性与信仰,《基督教文化学刊》第6辑,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年 基督教哲学与中国哲学理性观之比较,《冲突与互补:基督教哲学在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关于理性与信仰关系问题的研究构想,《基督宗教研究》第2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多元论还是排他论——评新近宗教对话学理之争,《世纪之交的宗教与宗教学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论理性与信仰——从背景到范畴,《基督教文化学刊》第2辑,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年 宗教经验研究的方法论立意,《论衡》第2辑,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 路漫漫其修远兮——读艾伦·托伦斯博士的一篇讲演稿有感,《维真学刊》(加拿大)1998年第3期 现代西方神学与历史哲学,《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2期 论当代宗教研究的一种对话语境,《学人》第11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 汉斯·昆论理性与信仰,《世界宗教文化》1997年冬季号 以宗教伦理回应全球危机——从《全球伦理宣言》看世界宗教趋向,《世界宗教文化》1997年秋季号 蒂利希文化神学述要,《宗教文化》第2辑,东方出版社1997 年 为何冲突?——论基督教与科学关系问题的三种解释倾向,《基督教文化与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基督教与科学关系的三种解释,《世界宗教文化》1996年春季号 当代“宗教-文化研究”的逻辑与问题——对20世纪文化的一种批判思路,《维真学刊》(加拿大)1996年第1期 基督教与科学之关系的三种解释,《道风》(香港)1995年第3期 宗教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宗教》第1995年第1-2期 从理性批判到文化批判——论卡西尔的思想转折,《德国哲学》第1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论马林诺夫斯基的原始宗教研究,《晋阳学刊》1993年第1期 晚近宗教经验研究掠要,《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 走向深层、走向世界,《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4期 关于“历史解释”的历史解释——现代西方历史哲学生成背景批判,《史学理论研究》(创刊号)1992年第1期 道森文化史学的逻辑思路及其内在局限,《当代西方史学思想的困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论韦伯的哲学意蕴,《求实学刊》1991年第6期 文化寻根的一种哲学尝试——卡西尔神话与语言研究述评,《江淮论坛》1991年第5期 在宗教与文化的交汇点上——论宗教观念的一种现代形态,《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蒂利希文化神学批判,《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再现唯物史观逻辑起点的一次尝试,《社会科学家》1991年第1期 文化历史哲学,《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批判》,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再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化了的自然界”,《天府论坛》1990年第6期 论斯宾格勒与汤因比的文化历史哲学,《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及其内在矛盾,《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 中国当代史学的危机与出路,《社会科学家》1989年第5期 论克罗齐和柯林武德的历史观念,《社会科学家》1989年年第1期 从两位思想巨匠看当代西方历史哲学——纪念汤因比和柯林武德诞辰一百周年,《史学理论》1989年第3期 斯宾格勒历史哲学思想述评,《史学理论》1988年第4期 汤因比文明形态理论初探,《史学理论》1987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