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哲学系举办“佛道论争探源:佛教对道教化胡说的回应(5-6世纪)”学术讲座
来源:学界动态
作者:
时间:2019-06-03
2019年3月26日,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道家文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共同举办的“佛道论争探源:佛教对道教化胡说的回应(5-6世纪)”学术讲座在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3号楼109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享誉国际汉学界的著名道教研究学者,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柏夷(Stephen R. Bokenkamp)教授,评议人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陆扬教授。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三十余位相关领域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了本次讲座。
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程乐松教授主持,程教授简要介绍了柏夷教授的学术成就并对柏夷教授的到访表示热烈的欢迎。
讲座中,柏夷教授首先从5-6世纪时期,张融的《门律》和周颙的《三宗论》之间佛道论争的具体材料,梳理了佛道论争的起源与本质以及“老子化胡说”的肇始,检视了六朝历史上陆修静、陶弘景、顾欢等人对“佛道同源”一说的表述,并对历史上数次“灭佛”或“抑道”的运动进行了回顾。柏夷教授对“张周问难”一事的主要关注点在于“Characterizing the Other”,即“对他教的形容”,认为这是很好的问题切入点,通过梳理佛教对化胡说的回应可以理解佛道关系中的本土性与双向互动。同时,柏夷教授强调“Religion”一词在学术界的大范围应用将中国宗教原有的具体面向给简单化了,形成了学者意识中的固有框架和刻板印象。柏夷教授还援引罗伯特·沙夫(Robert H. Sharf)的观点认为当时(5-6世纪)对佛道的争议是用汉文文本进行的,当时对佛教本质的定义跟最初的印度佛教是不同的,而且这场争论是用文雅的方式进行的,有别于早期印度佛教对外道的排斥。
柏夷教授进一步认为:早期的佛经翻译家对佛教的解读是按照自身的理解,他们理解的般若是自我定义下的般若,这种自发的理解包括佛经的“明比喻”和“暗比喻”,是用古代文学的办法去分别理解“比”和“喻”,最终合成他们自己的看法。
在讲座的评议环节,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陆扬教授认为:柏夷教授的贡献在于突破了原有框架的束缚,重点面向宗教活动中各个个体对对方的论述。同时,柏夷教授把张融和周颙的论战翻译成英文是很大的成果;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风雷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佛道论争可能早于五至六世纪,从译经运动就开始了。道教一直强调其与佛教的共通性,相关的研究应该关照到更早的道家和经学等多个方面;清华大学哲学系圣凯教授在发言中指出:早先的佛道研究是在佛教研究和道教研究这两家中分别展开的,柏夷教授这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即研究宗教在他者视角中的形象塑造。
在讲座的提问环节中,参与讲座的师生就讲座的主题和内容进行了提问,柏夷教授一一进行了回应。最后,程乐松教授致答谢辞,本次讲座圆满结束。(撰稿:尹昌杰)
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程乐松教授主持,程教授简要介绍了柏夷教授的学术成就并对柏夷教授的到访表示热烈的欢迎。
讲座中,柏夷教授首先从5-6世纪时期,张融的《门律》和周颙的《三宗论》之间佛道论争的具体材料,梳理了佛道论争的起源与本质以及“老子化胡说”的肇始,检视了六朝历史上陆修静、陶弘景、顾欢等人对“佛道同源”一说的表述,并对历史上数次“灭佛”或“抑道”的运动进行了回顾。柏夷教授对“张周问难”一事的主要关注点在于“Characterizing the Other”,即“对他教的形容”,认为这是很好的问题切入点,通过梳理佛教对化胡说的回应可以理解佛道关系中的本土性与双向互动。同时,柏夷教授强调“Religion”一词在学术界的大范围应用将中国宗教原有的具体面向给简单化了,形成了学者意识中的固有框架和刻板印象。柏夷教授还援引罗伯特·沙夫(Robert H. Sharf)的观点认为当时(5-6世纪)对佛道的争议是用汉文文本进行的,当时对佛教本质的定义跟最初的印度佛教是不同的,而且这场争论是用文雅的方式进行的,有别于早期印度佛教对外道的排斥。
柏夷教授进一步认为:早期的佛经翻译家对佛教的解读是按照自身的理解,他们理解的般若是自我定义下的般若,这种自发的理解包括佛经的“明比喻”和“暗比喻”,是用古代文学的办法去分别理解“比”和“喻”,最终合成他们自己的看法。
在讲座的评议环节,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陆扬教授认为:柏夷教授的贡献在于突破了原有框架的束缚,重点面向宗教活动中各个个体对对方的论述。同时,柏夷教授把张融和周颙的论战翻译成英文是很大的成果;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风雷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佛道论争可能早于五至六世纪,从译经运动就开始了。道教一直强调其与佛教的共通性,相关的研究应该关照到更早的道家和经学等多个方面;清华大学哲学系圣凯教授在发言中指出:早先的佛道研究是在佛教研究和道教研究这两家中分别展开的,柏夷教授这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即研究宗教在他者视角中的形象塑造。
在讲座的提问环节中,参与讲座的师生就讲座的主题和内容进行了提问,柏夷教授一一进行了回应。最后,程乐松教授致答谢辞,本次讲座圆满结束。(撰稿:尹昌杰)